分享

法式妙韵,圆融致美

 阿里山图书馆 2025-04-16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莫里斯·拉威尔在巴黎见到美国的同行、那个一心想成为自己门生的乔治·格什温时,对他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格什温,何必屈尊做一个二流的拉威尔?跟我学习,只会让你失去旋律的自然性。”拉威尔是继纳迪亚·布朗热之后,另一拒绝格什温求学的法国作曲家。事实上,拉威尔不仅没有成为格什温的老师,他甚至还向格什温“学习”。在《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拉威尔大量使用爵士音乐的节奏、蓝调的手法,以及其他美国本土风格的元素。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在很多方面都让人不禁想起格什温在1924年创作的《蓝色狂想曲》、1925年创作的《F大调协奏曲》。

在4月12日广州交响乐团2024/25乐季音乐会上,指挥家杨洋携广交与钢琴家王致仁用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向作曲家诞辰150周年致意。《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是音乐会开场第一首作品,拉威尔血脉中的西班牙情愫得到充分彰显,极细微的舞蹈性元素被弦乐和木管一一呈现,杨洋与广交致力唤醒一种室内乐般的敏锐和通透,还有法国作曲家特有的、高卢式的柔和,隽永而静美。

20250412DSC01598-梁智辉 摄.jpg

王致仁和广交的演奏能让你重新回到乐谱,审视之前从未注意的细节。在第一乐章,他为音乐注入丰沛的活力、灵活多变的音色,还有对色彩特别敏锐的感知。乐队的表现自然又通透,竖琴的旋律优美流畅,大提琴声部则以细腻的和声铺垫,尤为令人印象深刻。指挥对拉威尔音乐中慵懒的华尔兹步态和布鲁斯式节奏的融合,也有很精到的把握。

20250412DSC01630-梁智辉 摄.jpg

绝美的慢板乐章是拉威尔作品中最艰深的篇章之一,其中既有莫扎特的影响,也多少借鉴萨蒂、肖邦的音乐特点。王致仁对乐章开头大段钢琴独奏部分的处理令人信服,沉静中略带情感的微澜,丰富微妙。接过钢琴独奏的长笛柔情似水,双簧管和单簧管的接续演奏细腻轻盈。这个乐章充分体现广交木管声部极高的美学修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乐章中段英国管和钢琴的唱和,前者哀婉动人,后者缠绵低语,无限缱绻。

广交与独奏在终乐章闪耀灼人的光芒,节奏明快又变幻,但没有丝毫失控的迹象,无论是爵士乐风格的降E调高音单簧管、滑奏的长号、啸鸣的短笛,还是技艺精湛的大管......广交的管乐演奏家们在杨洋的指挥下尽情享受惬意的时光,仿佛将观众带到了巴黎蔚蓝的天空下。

20250412DSC01652-梁智辉 摄.jpg

王致仁生于香港,初次到广州,对传统戏曲、广州的博物馆都颇感兴趣,他说,在拉威尔的音乐里找到了共鸣:“拉威尔这部协奏曲有西班牙音乐、爵士乐、法国音乐的融合,作为香港的音乐家,我自己特别能够感受这种文化交融的魅力。”

20250412DSC01731-梁智辉 摄.jpg

如果说拉威尔和格什温是两个同时代、且相互影响的音乐家,那么这场音乐会的另外一位主角、作曲家塞萨尔·弗兰克和同时代的安东·布鲁克纳就有一种更微妙的关联。弗兰克和布鲁克纳都是管风琴演奏家、都崇拜瓦格纳,并深受其影响;但两人在音乐上还是有显著的区别,弗兰克的管弦乐中带有一种布鲁克纳音乐中罕见的伤感与感性。在《D小调交响曲》中,这种融合伤感、感性、宏大于一身的特质得到极大的彰显。广交在杨洋的指挥下,呈现一个灵感充盈、技艺高超的演绎。

20250412DSC01873-梁智辉 摄.jpg

弦乐以充满不祥预感的旋律开场,在广交的演绎下多了一分温暖和厚重,意味深长。这个乐章漫长又艰深,主题、动机、速度循环往复。广交与杨洋的演绎趋于精神化,摒绝浮夸,在色彩、平衡上特别见功力,是一个深思熟虑且极富感染力的演绎。

20250412DSC01932-梁智辉 摄.jpg

20250412DSC01835-梁智辉 摄.jpg

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美感的篇章,广交弦乐的拨弦和竖琴的演奏恰到好处,将著名的英国管的忧郁旋律烘托得美轮美奂;当乐章进入到极具谐谑色彩的段落时,乐队也有敏锐的感知,弦乐的演奏充满跃动的焦虑感,略带温暖和明亮,令人难忘。第三乐章活泼而生动,弦乐由始至终保持适当的张力,高潮的营造保持绝对气势,但节奏的推进稳健而合理,扣人心弦。

20250412DSC02030-梁智辉 摄.jpg

20250412DSC01899-梁智辉 摄.jpg

拉威尔和弗兰克的音乐,既有对风格和传统的传承,也有对文化融和的追求,一脉相承,花开两朵,至善至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