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小浪底游的遗憾与惊喜 唐仁荣 春日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带着北方四月特有的清冽与温柔。我们从洛阳出发,驱车向西,前往那个在心中描摹过多次的地方——黄河小浪底。一路上,田野里的麦苗已经返青,远处的山峦如淡墨勾勒,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期待中显得格外短暂。 ![]() 初见水利工程的壮美诗篇。当"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的标识牌跃入眼帘时,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座横跨黄河的世界级工程,以其160米高的巍峨大坝首先攫住了我的视线。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水库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孤山峡、八里峡、龙凤峡如屏风般层叠展开,确不负"北方千岛湖"的美誉。导游告诉我们,小浪底工程不仅是国家AAAA级景区,更是一项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堪称现代治黄史上的里程碑。 ![]() 阳光下的水库呈现出令人惊异的清澈,这与我想象中"浊浪排空"的黄河形象大相径庭。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这是水库沉淀后的效果,若在调水排沙期间来,便能见到黄河奔腾咆哮的本色了。我不禁有些遗憾,未能目睹那银龙般瀑布从闸口奔腾而出的壮观景象,据说那是模拟自然洪水过程的人工奇观,浪花激起的豪迈能让人深刻感受黄河的力量。 ![]() 漫步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我们选择沿东门进入景区,这里靠近大坝泄洪出水口,本是观赏调水排沙的最佳位置。虽然没有泄洪的震撼场面,但春日的小浪底自有其婉约之美。沿着木栈道漫步,湿地公园里芦苇初生,水鸟嬉戏,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萌发的清香。黄河故道如今已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区,各种珍稀植物在春风中舒展枝叶,与远处的大坝形成刚柔并济的画卷。 ![]() 行至半山腰,一汪碧水忽然映入眼帘,两岸树木的翠色倒映其中,竟将水面染成了翡翠般的颜色。这让我想起那个因工程建设而搬迁的小浪底村的故事— —为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村民们搬离祖辈生活的家园,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片水域。船夫讲述这段历史时,语气中既有怀念,也有自豪。 ![]() 体验快艇上的黄河新感受。午后,我们决定乘快艇深入峡谷。40分钟的航程中,快艇划开平静的水面,在峡谷间穿行。孤山峡的险峻、龙凤峡的蜿蜒、八里峡的开阔,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我将手伸入水中,刺骨的冰凉瞬间驱散了春阳的暖意— —这来自黄河上游的雪水,让人真切感受到母亲河的源头活水。 ![]() 船长告诉我们,若是夏季调水排沙时来这里,快艇航线会停航,因为那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会让整个峡谷都为之震颤。我不由想象那番景象:巨浪排空,黄沙翻滚,人工与自然的力量在此完美融合。这未见的壮观,成了我心中埋下的一个念想,或许来年六月,我会专程再来,补上这堂“黄河怒吼”的自然课。 ![]() 归程夕阳下的思。黄昏前夕我们登上南门附近的观景台。夕阳将大坝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水库在余晖中变幻着色彩。展览馆里的图文资料还历历在目— —从1950年时的勘测设计,到1994年的正式开工,再到2001年的全面竣工,这项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工程,不仅改变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历史,更创造了“高峡出平湖”的人间奇迹。 ![]() 归途中车窗外的暮色渐浓。我想起那位带游客抄小路看全景的当地居民,想起船夫讲述的村庄搬迁往事,想起展览馆里建设者的照片和雕像— —小浪底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山水,更在于人与河流相互塑造的故事。虽然此行未能见到黄河泄洪排沙的壮景,但这份遗憾反而让我对这条母亲河产生了更深的牵挂。或许正如那位作家所说,旅行是一个发现与试错的过程,有所得亦有所失,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记忆有了温度和厚度。 ![]() 当洛阳的灯火在远处亮起时,我已开始期待下一次与小浪底的相遇— —在黄河开闸泄洪排沙的季节,看那条真正的黄龙如何挣脱人工的束缚,一展它亘古的野性。 ![]() 才有《绿汀文萃》 光荣的今天和将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