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想借此机会,用武力威胁蒋介石在华北再度让步,进而策动华北脱离国民政府。 那时,蒋介石也期望能局部解决危机,然而,过往被日本长期逼迫的经历,使他深知妥协退让的恶果—— 一步退则步步退。他敏锐地意识到,此次再度妥协,中国必将付出远超1935年“何梅协定”的沉重代价,于是毅然调中央军北上,态度强硬。 蒋介石在国际聚会上 日本反应强烈,警告蒋介石,若中央军违反“何梅协定”进入河北,将采取断然措施。 蒋介石不为所动。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掷地有声地宣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警告日本人:中国人已经没有退路了,不要再进逼了,如果真打起来,中国人是敢于牺牲、敢于拼命的。 这些话语提气,更是说给日本听的,试探对方的底线。 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确实缺乏全面开战的底气。国际上并无国家可作依靠,国内军中诸多大佬主张忍耐,认为军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贸然开战难操胜券,若日本不扩大事态,妥协是更好的选择。 日军进入北平 1937年7月底,29军撤离,北平、天津沦陷,举国震动。国民党高层认为中日全面冲突已迫在眉睫,抗战成唯一出路。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 日本战力确实强大,淞沪会战三个月,国民革命军精锐伤亡过半,日军直逼南京。英国驻华大使建议以土地换和平,法国暗示滇越铁路可作谈判筹码。 军事失利与外交孤立,南京政府进退维谷。 陶德曼出面调解中日矛盾 1937年10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在日本的授意下出面调停。日本提出条件,包括蒙古 “自治”、建立非武装地带、扩大上海非武装区、反共、停止抗日、降低对日关税等。 和谈不等于卖国,也是一种斗争策略。但面对如此无理要求,蒋介石明确表示,日本须恢复七七事变前状态,否则不接受任何条件。 陶德曼和法肯豪森软硬兼施,蒋介石都不为所动。 蒋介石深知,接受调停意味着主权沦丧,拒绝则很可能导致国家崩溃。然而他毅然选择拒绝,他坚守国土不可割让的信念。 蒋介石与毛泽东的珍贵合照 1937年11月4日,《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文章说:“我们决不要因现在的局面而悲观,我们完全赞成蒋介石先生在十月九日的演说,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这就是共产党'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的意思,是对目前时局的根本方针。” 表明了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的立场,也在无形中给蒋介石撤掉了与日本和谈的梯子。倘若蒋介石胆敢与日本和谈,必遭受全国民众的声讨。 也算是给蒋介石打气。 然而南京沦陷前后,国民党内对日议和声音渐大,周佛海、汪精卫、居正、于右任等主张和谈。居正甚至表示,若无人敢向日求和签字,他愿意承担。 汪精卫则公开坦言:“主战有主战的道理,不过,主战的目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国家能够独立生存下去。如果能达此目的,和日本言和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一味主张焦土抗战的、唱高调的应该再坦诚一点,要说老实话。” 此时国民党内很多人对抗战前途深感绝望。咱们不能以上帝视角去看问题,毕竟身处黑暗十字路口的中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力主抗战到底的蒋介石,此刻反而成为国民党内的少数派,权力基础面临挑战。然而,蒋介石凭借一锤定音的权威,明确否决了和谈提议。 南京沦陷 南京沦陷后,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武汉发布《告全国国民书》,其中坚定地写道:“到目前形势无论如何转变,唯有向前迈进,万无中途屈服之理。盖抗战虽不能必胜,而屈服即自促灭亡。”表明抗战到底决心。 这种决绝背后,既有维护法统尊严考量,更是对日本欺弱怕硬、贪得无厌的深刻认知。 南京沦陷后,日本通过陶德曼提出更苛刻条件:中国放弃容共和反抗日“满”政策,与日“满”合作防共;设置非武装地带,成立特殊政权;签订经济协定;向日本赔偿。这意味着中国要割地赔款,放弃东北,承认“满洲国”,还有非武装地带的特殊政权。 倘若这份条约签订,无疑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还对谈判提要求,中国以打击共产主义表诚意、按时派代表谈判、谈判时军事行动继续,在中日缔结和约之后才会停战。 孔祥熙旧照 12月26日,蒋介石看了这些条件后,大喜过望。他欣喜的是,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便中国的主和派也难以接受。国内和谈分歧消除,能更坚定抗战。 两天后,他要求汪精卫和孔祥熙等放弃和谈,理由是“和平即投降”。 就像《抗战时期外交档案》说的:“国格之维护,贵在知止;民族之复兴,始于守节。” 最终,蒋介石选择苦撑待变,即便明知这个“变”看似遥不可及,他也坚决拒绝投降。同时,他积极做国民党内要员的工作,指出不能做历史的罪人:“国民政府不落黑字于敌手,则敌虽侵占,随时可收复主权。” 自卫抗战说明书 1938年1月16日,蒋介石在武汉公开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决不接受任何有损领土主权之条件,抗战到底之决心绝不改变。”同日,日本近卫文麿内阁恼羞成怒,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陶德曼的调停失败。 近卫声明彻底暴露日本侵略本质,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东京大学教授家永三郎在战后研究中指出:陶德曼调停失败,标志日本“以华制华”战略破产。 日本“速战速决”战略也因调停失败而破产,被迫将侵华战争长期化,陷入中国战场泥潭。日本史学家藤原彰称,陶德曼调停失败后,日本已输掉了战争。 重温这段历史,不能简单以个人的成败论英雄。 1937年的那个寒冬,蒋介石拒绝和谈的决定,关乎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在信息闭塞、外援匮乏时,能够识破日本假和谈真征服的阴谋,坚持“以空间换时间”战略,展现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