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死不签卖国条约!陶德曼调停中的老蒋为何如此坚定?

 sjaxshy 2025-04-17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想借此机会,用武力威胁蒋介石在华北再度让步,进而策动华北脱离国民政府。

那时,蒋介石也期望能局部解决危机,然而,过往被日本长期逼迫的经历,使他深知妥协退让的恶果—— 一步退则步步退。他敏锐地意识到,此次再度妥协,中国必将付出远超1935何梅协定的沉重代价,于是毅然调中央军北上,态度强硬。

我给蒋委员长来看像 - 战史风云 - 华声论坛

蒋介石在国际聚会上

日本反应强烈,警告蒋介石,若中央军违反何梅协定进入河北,将采取断然措施。

蒋介石不为所动。1937717日,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掷地有声地宣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警告日本人:中国人已经没有退路了,不要再进逼了,如果真打起来,中国人是敢于牺牲、敢于拼命的。

这些话语提气,更是说给日本听的,试探对方的底线。

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确实缺乏全面开战的底气。国际上并无国家可作依靠,国内军中诸多大佬主张忍耐,认为军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贸然开战难操胜券,若日本不扩大事态,妥协是更好的选择。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天津沦陷 - 历史上的今天

日军进入北平

19377月底,29军撤离,北平、天津沦陷,举国震动。国民党高层认为中日全面冲突已迫在眉睫,抗战成唯一出路。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

日本战力确实强大,淞沪会战三个月,国民革命军精锐伤亡过半,日军直逼南京。英国驻华大使建议以土地换和平,法国暗示滇越铁路可作谈判筹码。

军事失利与外交孤立,南京政府进退维谷。

陶德曼调停,纳粹德国为中日“友好”操碎了心,背后的意图是什么_凤凰网

陶德曼出面调解中日矛盾

193710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在日本的授意下出面调停。日本提出条件,包括蒙古 自治、建立非武装地带、扩大上海非武装区、反共、停止抗日、降低对日关税等。

和谈不等于卖国,也是一种斗争策略。但面对如此无理要求,蒋介石明确表示,日本须恢复七七事变前状态,否则不接受任何条件。

陶德曼和法肯豪森软硬兼施,蒋介石不为所动。

蒋介石深知,接受调停意味着主权沦丧,拒绝则很可能导致国家崩溃。然而毅然选择拒绝,他坚守国土不可割让的信念

图片

蒋介石与毛泽东的珍贵合照

1937114日,《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文章说:我们决不要因现在的局面而悲观,我们完全赞成蒋介石先生在十月九日的演说,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这就是共产党'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的意思,是对目前时局的根本方针。

表明了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的立场,也在无形中给蒋介石撤掉了与日本和谈的梯子。倘若蒋介石胆敢与日本和谈,必遭受全国民众的声讨。

也算是给蒋介石打气。

然而南京沦陷前后,国民党内对日议和声音渐大,周佛海、汪精卫、居正、于右任等主张和谈。居正甚至表示,若无人敢向日求和签字,他愿意承担。

汪精卫则公开坦言:主战有主战的道理,不过,主战的目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国家能够独立生存下去。如果能达此目的,和日本言和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一味主张焦土抗战的、唱高调的应该再坦诚一点,要说老实话。

此时国民党内很多人对抗战前途深感绝望。咱们不能以上帝视角去看问题,毕竟身处黑暗十字路口的中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力主抗战到底的蒋介石,此刻反而成为国民党内的少数派,权力基础面临挑战。然而,蒋介石凭借一锤定音的权威,明确否决了和谈提议。

南京大屠杀80周年,真实的影像记录1937年的至暗时刻 - 知乎

南京沦陷

南京沦陷后,19371217日,蒋介石在武汉发布《告全国国民书》,其中坚定地写道:到目前形势无论如何转变,唯有向前迈进,万无中途屈服之理。盖抗战虽不能必胜,而屈服即自促灭亡。表明抗战到底决心。

这种决绝背后,既有维护法统尊严考量,更是对日本欺弱怕硬、贪得无厌的深刻认知。

南京沦陷后,日本通过陶德曼提出更苛刻条件:中国放弃容共和反抗日“满”政策,与日“满”合作防共;设置非武装地带,成立特殊政权;签订经济协定;向日本赔偿。这意味着中国要割地赔款,放弃东北,承认满洲国,还有非武装地带的特殊政权。

倘若这份条约签订,无疑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还对谈判提要求,中国以打击共产主义表诚意、按时派代表谈判、谈判时军事行动继续,在中日缔结和约之后才会停战。

西安事变爆发后,孔祥熙为何没有前往西安?_凤凰网视频_凤凰网

孔祥熙旧照

1226日,蒋介石看了这些条件后,大喜过望。他欣喜的是,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便中国的主和派也难以接受。国内和谈分歧消除,能更坚定抗战。

两天后,他要求汪精卫和孔祥熙等放弃和谈,理由是和平即投降

就像《抗战时期外交档案》说的国格之维护,贵在知止;民族之复兴,始于守节。

最终,蒋介石选择苦撑待变,即便明知这个看似遥不可及,他也坚决拒绝投降。同时,他积极做国民党内要员的工作,指出不能做历史的罪人:国民政府不落黑字于敌手,则敌虽侵占,随时可收复主权。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_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自卫抗战说明书

1938116日,蒋介石在武汉公开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决不接受任何有损领土主权之条件,抗战到底之决心绝不改变。同日,日本近卫文麿内阁恼羞成怒,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陶德曼的调停失败。

近卫声明彻底暴露日本侵略本质,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东京大学教授家永三郎在战后研究中指出:陶德曼调停失败,标志日本以华制华战略破产。

日本速战速决战略也因调停失败而破产,被迫将侵华战争长期化,陷入中国战场泥潭。日本史学家藤原彰称,陶德曼调停失败后,日本已输掉了战争。

这段历史,不能简单以个人的成败论英雄。

1937年的那个寒冬,蒋介石拒绝和谈的决定,关乎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在信息闭塞、外援匮乏时,能够识破日本假和谈真征服的阴谋,坚持以空间换时间战略,展现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