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洒满温暖的小街

 佳丽世界 2025-04-17 发布于浙江

环境越寒凉,越容易诱人回忆,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回到那条洒满温暖的小街,一遍一遍温习着碎叶般的细节,细细品,慢慢嚼,笼罩在深深浅浅的氤氲里。

在郑州文化路上了三年学,文化路不长,却幽静,二七塔北行就是。路两边站着高大粗壮的梧桐,将热烈的阳光隔在外面,整条街显得格外阴凉安静,在闹市中给人异样的感觉。文化路最大的特点就是两沿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二手书书店,严格来说二手书并不多,大都是店主细心淘来的积压货和小众书,所以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与文化人。一些名人在这里也是普通客,为了找本书或折腰或蹲着,刨得灰头土脸却满心喜欢。

没课了,情绪不好了,我有两个习惯,一是逛小书店,调整一下心情;二是在老县志的引领下,去乡村游荡,寻找曾经的时光和民俗味道。二者很快就能令我忘记身外琐事,沉浸到一个专注怡悦的状态,一切的一切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只有自己一个人了。每个人都有适合个人消遣减压的方式吧,于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jiushu把后面的路走下去。

挨家挨户走过,都是眼中不同的风景,心里不烦。翻翻家里的书架,一些现在看来十分珍贵的书,都是那个时候精心淘选来的,当初的兴奋那样鲜明。

一家门板漏风的小书屋里,找见了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那种叙述方式令我惊艳,放不下了,立着读了半个多小时。向老板打听价格。店家很懒散,瘫在破躺椅里,扔抹布一样甩出一句“折后八毛”。清楚记得裤兜里团着两元钱,油腻腻的,当下掏出买了两本,其中一册送朋友了。收款时,老板用一种奇怪的眼光斜斜瞟我,我心中满是得意。

出校门西行两百步,再北折五十米,有一家门面淡雅的小书店,店员是一位中年美妇,肤白凝脂,音质糯糯,动作轻快而准确,声音虽小却清楚,不用你问第二遍。听说这店的主人是庞中华,几次见他站着跟顾客聊天,语速稍快,谈吐稳重。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一本《傅雷家书》,一版一印,定价9角5分。店员见我两眼放光,不由一乐,说“原价卖你吧”。结账出门的时候,庞中华冲我一笑,轻轻道:“版本不错,拾个小漏。”现在,这本书的网上价格已经500多了。

文化路最北端,与农业路交叉,交叉点上是有名的三联书店,招牌蓝底白字,远远便能望见。印象最深的是接天齐地的书架,连个小小的柜台也没有。半空中悬挤着一张桌子,巴掌大小,是收款的地方。我在这里买到了当时很难买到的《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并热心委托“三联”给长沙的朋友寄了一册。那位朋友看见封底三联书店的印章,给我回了一封信,满纸写着一句话:与三联亲近,你是幸福的。

在一家小书店里,陆续买到过孙犁先生的《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尽泽集》,全是一版一印的小册子,好事者把先生后来又出的六本小书,合起来统称为《耕堂劫后十种》。这样的称呼我个人感觉勉强,不知道是先生的想法,还是编者的意思?孙犁先生的晚年是老辣的,更是节制的,淡定的,啥都放下了。

由校门南行几十步,是工人文化宫,夜里卖砂锅面的很多,味道也佳。深秋,寒气弥漫,霜露起了,也许起的是雨丝吧,一个人踏着潮湿的落叶,沙沙作响中随意而行,然后坐下来,要上一个砂锅面,慢慢吃,很享受。这个画面,成了我后来的安慰,再也不能复制。

混迹江湖几十年,当社会把无常变成了常态,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血脉不畅,低谷磕绊,疙疙瘩瘩,这个时候,我常常想起那条温暖的文化路。前些日子,专门回到学校看了看,其实是去看文化路。路被拓得很宽敞,很平整,多了饭馆、商场和喧哗,书店却全不在了,路两边的大树也被伐光,让我差点认不出来,以后也只能靠想象了。

上一篇:我要去桂林——阳朔漓江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