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古称摄山)中峰西麓,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也是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寺院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历经朝代更迭,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古建筑群。栖霞寺依山而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尤以秋日红叶闻名,素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历史沿革六朝肇建:南齐至南朝栖霞寺的创建与南朝隐士明僧绍密切相关。南齐永明二年(484年),隐士明僧绍隐居摄山,舍宅为寺,其子明仲璋继承遗志,与法度禅师共同筹建“栖霞精舍”,成为寺院前身。南梁时期,佛教大兴,栖霞寺得到梁武帝萧衍的重视,扩建为“栖霞寺”,并成为三论宗祖庭之一。六朝时期,千佛岩的开凿奠定了栖霞寺的佛教艺术地位。 隋唐鼎盛:舍利塔与宗派传承隋代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在全国敕建舍利塔,栖霞寺舍利塔即为此时期所建,后毁于唐武宗灭佛。南唐时期(937-975年),高越、林仁肇主持重建舍利塔,留存至今。唐代时,栖霞寺因三论宗高僧吉藏的弘扬而声名远播,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 宋元至明清:屡毁屡修宋元时期,栖霞寺多次毁于战火,又经重修。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敕赐“栖霞寺”匾额,寺院规模扩大。清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南巡多次驻跸栖霞山,乾隆帝题写“金陵第一明秀山”御碑,现存于寺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寺院遭严重破坏。 近现代复兴民国时期,宗仰法师主持重修栖霞寺,恢复部分建筑。1983年,栖霞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经多次修缮,重现古刹风貌。现寺内仍保留大量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 1. 千佛岩(六朝石窟)
2. 栖霞寺舍利塔(南唐遗构)
4. 大佛阁与三圣殿
5. 藏经楼与宗仰法师纪念堂
6. 红叶景观(历史人文)栖霞山红叶自明代起即为文人雅士题咏对象,现存“霜红苑”“桃花扇亭”等古迹。清代《栖霞寺志》载:“秋山红叶,灿若云锦”,康熙帝赞为“摄山秋色”。 阅读 9165 写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