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旅游-南京栖霞寺,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南京栖霞百仁 2025-04-17

 广东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古称摄山)中峰西麓,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也是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寺院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历经朝代更迭,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古建筑群。栖霞寺依山而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尤以秋日红叶闻名,素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历史沿革

六朝肇建:南齐至南朝

栖霞寺的创建与南朝隐士明僧绍密切相关。南齐永明二年(484年),隐士明僧绍隐居摄山,舍宅为寺,其子明仲璋继承遗志,与法度禅师共同筹建“栖霞精舍”,成为寺院前身。南梁时期,佛教大兴,栖霞寺得到梁武帝萧衍的重视,扩建为“栖霞寺”,并成为三论宗祖庭之一。六朝时期,千佛岩的开凿奠定了栖霞寺的佛教艺术地位。

隋唐鼎盛:舍利塔与宗派传承

隋代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在全国敕建舍利塔,栖霞寺舍利塔即为此时期所建,后毁于唐武宗灭佛。南唐时期(937-975年),高越、林仁肇主持重建舍利塔,留存至今。唐代时,栖霞寺因三论宗高僧吉藏的弘扬而声名远播,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

宋元至明清:屡毁屡修

宋元时期,栖霞寺多次毁于战火,又经重修。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敕赐“栖霞寺”匾额,寺院规模扩大。清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南巡多次驻跸栖霞山,乾隆帝题写“金陵第一明秀山”御碑,现存于寺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寺院遭严重破坏。

近现代复兴

民国时期,宗仰法师主持重修栖霞寺,恢复部分建筑。1983年,栖霞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经多次修缮,重现古刹风貌。现寺内仍保留大量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


https://qcloud./pc/J3ZFWogGG8TL-O9JLMP-jqSmKps8lgDxRvpIa0clDlc81ESY2nj2UFwEjJGxyk80Y0q73sB2DyQcgmKUxZFQtw.jpg

1. 千佛岩(六朝石窟)

  • 历史背景:千佛岩是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开凿于南齐永明年间至梁天监十年(511年),比洛阳龙门石窟早约17年。最初由明仲璋、法度禅师主持开凿“无量寿佛”大龛,后南朝王公贵族效仿,历经200余年,形成“江南云冈”的规模。

  • 艺术特色:现存佛龛294个,造像515尊,融合了南朝“秀骨清像”与北朝雄浑风格,是研究南北朝佛教艺术交流的重要实证。部分造像在明代补修,仍可见六朝遗风。

2. 栖霞寺舍利塔(南唐遗构)

  • 历史沿革:原塔为隋代木塔,唐会昌灭佛时被毁。南唐时期(937-975年)重建为石塔,由高越、林仁肇设计,现存石塔为南唐原物,是长江以南最精美的五代石塔之一。

  • 建筑价值:塔高18米,五级八面,基座浮雕释迦八相图(佛传故事),塔身刻金刚经、飞天、力士等,兼具密宗与汉传佛教元素。其须弥座浮雕被誉为“江南石刻之冠”。

  • 3. 明征君碑(唐代御碑)

  • 历史渊源: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为纪念栖霞寺创始人明僧绍(谥“征君”)而立。碑文由唐高宗李治撰文,书法家高正臣楷书,王知敬篆额,集“三绝”于一身。

  • 文化意义:碑文记述明僧绍生平及栖霞寺创建史,是研究南朝佛教与士族文化的重要文献。碑身遍布2.8亿年前的海百合化石,世所罕见,故称“化石碑”。

4. 大佛阁与三圣殿

  • 大佛阁:原为供奉千佛岩主尊“无量寿佛”的殿堂,明代重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宗仰法师重修。阁内唐代壁画残迹与明代彩塑依稀可辨。

  • 三圣殿:清代重建,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殿前古银杏传为隋唐所植,秋日金黄掩映古刹,意境深远。

5. 藏经楼与宗仰法师纪念堂

  • 藏经楼:民国时期宗仰法师(孙中山挚友)主持修建,曾收藏《龙藏》等珍贵佛典。楼内现陈列近代佛教复兴史料。

  • 宗仰纪念堂:纪念这位近代爱国高僧,他不仅重修栖霞寺,还支持辛亥革命,寺内保留其手书楹联与生平事迹展。

6. 红叶景观(历史人文)

栖霞山红叶自明代起即为文人雅士题咏对象,现存“霜红苑”“桃花扇亭”等古迹。清代《栖霞寺志》载:“秋山红叶,灿若云锦”,康熙帝赞为“摄山秋色”。

阅读 9165

写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