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一剂源自清代的耳鸣调理方剂 —— 止喧丹。在临床实践中,不少耳鸣患者通过合理运用此方剂,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 止喧丹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之手。相传,一位商人因经商失利,日夜焦虑,随后出现蚁斗声耳鸣。陈士铎为其辨证后,开出止喧丹。商人服用 15 剂后,耳鸣声响转微,服用 30 剂后,耳鸣痊愈。正如《辨证录》记载:“耳中闻蚂蚁战斗之声者,此则非祟,乃肾水耗尽,又加怒气伤肝所致。方用止喧丹饮之数日,其战斗之声渐远,服一月即愈。此乃奇病,而以伯道之方治之也。” 止喧丹由白芍、熟地、山茱萸、麦冬、柴胡、栀子、白芥子组成。下面,为大家详细解析这一方剂的精妙配伍。 填肾水 —— 熟地黄 + 山茱萸: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就如同琴箱开裂,耳鸣声细如蚊蝇,多在劳累后加重,常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舌象可见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熟地黄如同黑芝麻糊,能够滋养肾阴,山茱萸则像酸枣汁,收敛精气,二者搭配,为干涸的 “肾井” 补水。 降肝火 —— 柴胡 + 栀子:肝火上炎时,耳鸣声如蝉聒噪,这种情况多发于情绪激动后,患者常伴有口苦胁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柴胡疏解郁结,如同为压抑的情绪打开阀门;栀子清火,好似给沸腾的 “茶壶” 泼下凉水,共同平复上炎的肝火。 兼顾滋养 —— 白芍 + 麦冬:白芍养血柔肝,麦冬养阴生津,二者配合,既能协助滋养肾水,又能缓解肝火灼伤的阴液,进一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化痰散结 —— 白芥子:部分耳鸣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痰湿阻滞的情况,白芥子擅长化痰散结,可疏通耳部因痰湿阻滞的经络,助力恢复耳部的正常功能。 此外,甘草调和诸药,它就像邻里和事佬,既防止药物过于峻猛伤胃,又缓和药物的苦寒之性,使各味药物协同发挥最佳效果。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不同,止喧丹的具体用药剂量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确定。一般而言,常规用法为水煎服。此外,孕妇、脾胃虚寒者及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群,在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身体不适。倘若您正受耳鸣困扰,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通过辨证论治,获得更合适的调理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