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高调亮相,一次性发布覆盖双足、轮式、四足形态的7款人形机器人矩阵,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全面发力。 3月31日,普渡机器人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场景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该款产品在普渡旗舰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闪电匣的基础上,集成了移动、操作、交互多技术栈,具备泛化操作能力,主要面向酒店、楼宇、餐饮、零售、医疗等各类商业场景。 两家移动机器人代表企业,在短短的数日内先后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展现着移动机器人企业对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看好。事实上,从2024年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开始“押注”人形机器人。 超10家企业布局
为何移动机器人企业盯上人形机器人? 根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10家移动机器人企业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有些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有些企业则正在前期研发调研中。 图表:部分移动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布局情况 为何移动机器人企业集体盯上人形机器人? 一方面,对于移动机器人企业而言,主动拥抱具身智能浪潮,不只是拓展产品矩阵,更是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布局,是争夺具身智能入口的战略选择。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从“云端智能”迈向“具身智能”,即通过机器人与真实世界的交互来实现更高阶的认知与理解。2025年,具身智能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举措标志着这一技术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也预示着“具身智能”将成为时代的下一浪潮。人形机器人因其类人形态,成为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理想载体,被认为未来将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实现规模化的应用。
另一方面,移动机器人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且拥有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这无疑成为其跨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支撑。目前,移动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环境感知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能够很好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 此外,移动机器人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利于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可借助融资加速技术突破,以此提高企业自身的估值。近一年多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活动异常活跃,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突破70亿元,资本的热度高涨。投资人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 “具身智能” 的代表性技术,布局该领域的企业更易获得高溢价。 跨界入局,移动机器人如何抢占行业先机? 在当前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入局的移动机器人企业正逐步成为这一赛道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梳理当前入局的企业不难发现,其布局路径与原有业务领域密切相关,呈现鲜明的行业特色。 从企业类型来看,入局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本专注于工业场景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如优艾智合、新松、仙工智能、威迈尔VMR、法睿兰达等;另一类则是主要面向商用领域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如擎朗智能、普渡机器人、追觅科技等。两类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均基于自身在各个方面技术的积累以及在各擅长领域场景的应用经验,从已有优势延伸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以优艾智合、新松、仙工智能、威迈尔VMR、法睿兰达为代表的工业移动机器人企业,依托在制造业及仓储物流领域的深厚积淀,将工业级技术优势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开发,例如,优艾智合围绕工业作业场景展开,构建了“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推出的7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具有场景适应性特征,覆盖物料运输、设备巡检等泛化工业场景。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复杂工业环境复杂的深度理解,其产品设计优先满足高精度操作和恶劣场景适应性,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成为其落地首选。 而主要面向商用领域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则聚焦餐饮、酒店、家庭等服务场景。擎朗机器人、普渡科技等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积累了大量商业化经验,其人形机器人产品也延续了对交互性、轻量化的重视,适用于办公楼、医院、商场等环境。这类企业擅长从用户体验出发,基于现有商业生态进行场景延伸,通过降低人机协作门槛(如3D视觉导航、语音交互)实现快速落地。 从产品路径来看,多数企业选择从轮式人形机器人切入。这一方面是由于轮式结构技术成熟、控制难度相对较低,企业可直接复用现有移动机器人技术,有利于缩短研发周期,使得产品快速迭代并投入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也便于与企业原有的机器人产品线融合。此外,轮式零部件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量产成本,加速商业化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企业推出了足式人形机器人,试图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里工成功研发推出的国内首款双臂载荷达40公斤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采用了先进的仿生设计理念,模拟人类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强调其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能力;优艾智合、追觅科技等也纷纷推出了足式人形机器人产品。尽管目前足式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成本高、落地难等问题,但其更接近人类运动能力的结构特征,仍具备较大的市场。 总体来看,移动机器人企业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体现出“从熟悉场景出发,逐步提升拟人能力”的发展路径。轮式结构是现阶段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主要选择,而足式结构则承载着技术引领与品牌价值的潜力。 移动机器人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有各自的战略考量,同时也有一定的先天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跨界入局”并没有那么简单。 1、技术复杂度与研发投入压力。人形机器人需突破双足平衡、灵巧操作、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与AGV的轮式移动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动态平衡算法、力控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仍需依赖外部合作或高额研发投入。 2、应用场景碎片化与需求不确定性。移动机器人企业往往聚焦于某一场景的应用,而人形机器人需覆盖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多元化场景,企业需重构产品定义能力。同时,当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市场接受度有限,企业需平衡量产规模与投资回报周期。 3、市场竞争与生态构建难度。特斯拉、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国内宇树科技、优必选等企业已抢占先机,移动机器人企业面临差异化竞争压力。人形机器人生态需整合AI算法、硬件制造、场景服务等多方资源,移动机器人企业在跨领域协同能力上可能存在短板。 移动机器人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技术逻辑、场景逻辑和生态逻辑的三重跨越。这种跨越不仅需要突破运动控制、交互能力、能源管理等技术瓶颈,更需重构市场认知、供应链生态和资本运作模式。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早期阶段,对于所有行业参与者来说,如何在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将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