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阳光滋润的芸芸众生,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了白昼与夜晚的生物节律,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脑内形成了各种节律控制系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理性昼夜节律——脑生物钟。人体内所有的生理活动,都在其指挥下随着昼夜交替而波动。 即便没有阳光,人体也能维持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节律。不过,这个周期并不总是那么精确,因此需要通过阳光照射视网膜来对脑内的中枢生物钟进行校准。视网膜将光线的亮度信息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一对小核团——视交叉上核(因其位于视交叉上方而得名)。这个小核团相当于是人体昼夜节律的起搏器,里面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微小时钟。 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产生的节律信息传递到下游的多个脑区,特别是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及睡眠中枢、觉醒中枢等。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着人体内全部生理功能,而睡眠中枢和觉醒中枢的对抗让我们在清醒和困意之间切换。 一般认为,如果午睡时间在20~30分钟,则会在下午有更好的心情与反应能力,这样的睡眠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浅阶段。如果午觉睡得太久,比如超过了一个小时,则会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慢波睡眠阶段,即深度睡眠,此时醒来会让人感觉昏昏沉沉。同时,眼前长时间的黑暗会扰乱视交叉上核的信号,导致生物钟失调,影响到一系列生理功能。并让人感疲惫乏力、情绪低落,甚至免疫力降低、出现炎症反应等。除了白天睡得太久之外,晚上眼前光线过亮,比如长时间对着屏幕,也会干扰视交叉上核信号,紊乱昼夜节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