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掌故 | 自强学堂取消“膏火银”

 人文武汉 2025-04-18 发布于湖北

清末开办各类洋务学堂,有方言学堂学习各国语言,有西艺学堂肄习西方科技。为了鼓励士子学习西学,开通风气,甚至为了多招徕学生,洋务学堂的学生,每月都能像传统书院的士子一样得到“膏火银”。“膏火银”从字面讲,就是灯油费,每月发放几两银子,用以津贴贫寒士子,不仅有零花钱,甚至还能赡养家属。

恭亲王奕䜣在创办京师同文馆时奏请给学生薪水,乃是因为学堂中难保无寒畯之士,应该对学生优加体恤,才可希冀其用志专一。1882年(光绪八年)北洋学堂的招生章程说得更明白:原来生源不足,细揣情由,似由赡银稍薄,未足招徕。后将该学堂原定章程每月给赡银一两改为月给四两,以便一经入选的学生,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可使寒畯之家,咸知感奋。于是部分为了养家糊口的学生,就是贪图每月几两膏火银而报考这类学堂的,他们并非都是一心向学之士。

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本为储备通才,使其能自读各国之书,以备济时之用。所谓“相期远大,不仅以传译语言见长”,因此自非有志之士,不得录取入学。入学后,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备办外,每名每月给膏火银五元,以资安心学习。

后来了解各国教育情形多了,知道各国学堂每年官府出资多达数千万金,但是除了下等学堂领有家贫凭据的学生不收学费外,其余无论上中下三等学堂以及各项专门学堂、师范学堂,凡学生来学,自七岁为始以至成材,莫不酌令学生按岁缴纳学费,归入学堂使用。这样做并不是靠这点学费来补助官款之不足,学堂建造房屋、聘请名师、置备各种学术图器书籍等事,不是靠一人一家、数人数家之力所能举办的,但如果不收学费,使官出全资,又恐让那些无志向学、专图口腹者滥厕其中,故令学生酌纳微资,虽不足以供堂用,然可以考验来学者之诚心与否,其中斟酌颇称尽善。

1897年5月20日(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张之洞谕示自强学堂改定章程,不再发给膏火。他说:今中国官设学堂以开风气,眼下虽不能尽照西法要学生缴纳学费,然而也应该参考西法的精神,尝试取消膏火银,为将来天下各省各府州县遍设学堂张本。

《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称:“本部堂设立此项学堂,原不同书院相沿旧章,以膏火为津贴寒士之计,所有建造学堂工费,华洋教习薪水,委员吏役薪工,学生饭食、书本、洋纸笔墨以及学习各种学问器具图籍,概由官备,创造之费,合计已属不赀,常年经费每年尤需巨款,已为向来书院之所无,岂复吝啬几微?惟体察士情、参酌西法、必须不发膏火方有真才实效。所有前次出示,原拟学生每月给发膏火银五元之处,兹特改定章程,此项膏火银五元勿庸发给,惟由学堂备给饭食及以上应用各器具。在有志之士就学情殷,本不以膏火之有无为进退,倘有名为向学、实图膏火者,自必废然而返,变计不来,则入学之人皆系有志求益之士,学堂规矩更形严肃。”

不给膏火银,但采取“奖学金”办法,仍按月根据中外文成绩,分别甲乙,给予奖赏,以资鼓励。在国家既款不妄费,在学生亦取不伤廉,这样才与他张之洞选求志士之深心相合。为此,他让各考生知悉,凡有考取自强学堂肄业的学生,皆不发膏火银元,止按月择优奖赏,以选真才而收实效,听各生自酌行止可也。张之洞这种取消“膏火银”,改发“奖学金”的做法,似为武汉地区首次尝试,影响深远。

星期天上午(4月20日)讲座预告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