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病相怜:伍子胥误荐伯嚭

 苏迷 2025-04-18


  孙中旺

  同病相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原文:吴大夫被离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嚭)?”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嚭)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伍子胥受吴王阖闾重用后,楚国的另一名臣郤宛之子伯嚭也从楚国逃出。郤宛曾任楚王左尹,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遭到楚国佞臣费无忌的谗言陷害,坐罪而死,并株连全族,只有其子伯嚭侥幸逃出。伯嚭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就前来投奔。

  伍子胥和伯嚭虽然此前没有私交,但他的父亲伍奢、兄长伍尚也都是被费无忌所害。和伯嚭一样,同为楚国名臣之后,有相同的仇人,并且都是侥幸逃出楚国,伍子胥对伯嚭的遭遇可以说感同身受,因此他向吴王阖闾不遗余力地举荐伯嚭。

  当时吴国的大夫被离,却对伯嚭很不放心,问伍子胥道:“你为什么这么信任伯嚭呢?”伍子胥回答说:“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你没听过《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吗?同样的病痛使人互相怜悯,同样的忧愁使人互相扶持。惊飞的鸟儿相互追逐聚集,激流的水也因此再次汇聚。这就是我举荐伯嚭的原因。”被离说:“你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专功而擅杀,不可亲近。”伍子胥不以为然,在他的举荐下,伯嚭也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

  被离所料不错,伯嚭后来在吴王夫差时一步步升迁至太宰的高位后,好大喜功、贪财好色、嫉妒贤能的本性开始暴露出来。在吴越争霸的关键时刻,他多次接受越国的财色贿赂,出卖吴国利益,力劝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夫差被其花言巧语蒙蔽,最终放虎归山。同时伯嚭怂恿夫差大兴土木,沉湎于酒色,使吴国在吴越争霸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评论说:“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可见当时人已将吴国衰败的原因归结于伯嚭了。

  成为佞臣的伯嚭,对一直忠于国事的伍子胥十分忌恨,早已忘却了当年的推荐之恩,必欲除之而后快。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伯嚭诬陷伍子胥勾结齐国,图谋犯上作乱,夫差听信谗言,下令处死伍子胥。死于自己曾力荐的伯嚭之手,伍子胥的“同病相怜”可谓走眼,但这个成语却因此而流传下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就被越国所灭。据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非但没有厚待伯嚭,反而很快杀了他,理由是“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一代佞臣,就这样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伍子胥和伯嚭前半生的经历相同,原本都是楚国贵族,都是受到迫害而逃亡到吴国,迫害他们的甚至还是同一个佞臣,两人先后成为吴国太宰,但在决定吴国命运的道路上,却发挥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思之令人感慨。

姑苏晚报   25.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