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计不是纪检,不能随意“翻箱倒柜”

 心态归零 2025-04-18 发布于江苏

近年来,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始探索如何让审计发挥更大效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却逐渐将审计工作与纪检、巡视巡察工作混为一谈,甚至试图将审计打造成纪检、巡视巡察的“翻版”。这种倾向看似能增强监督力度,实则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不仅削弱了审计的专业性,还可能引发资源浪费、基层压力过大等问题。本文将从审计与纪检、巡视巡察的本质区别入手,分析这种“模仿”倾向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提出如何让审计回归本源、发挥独特作用的建议。

一、审计与纪检、巡视巡察的本质区别

审计、纪检、巡视巡察虽然都属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目标、方法和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目标不同

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推动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政策的有效落实。它更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效率,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升绩效。

纪检的目标是查处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它侧重于政治监督,确保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职,重点在于惩治腐败、正风肃纪。

巡视巡察则是一种政治监督手段,旨在发现和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它的目标是通过“政治体检”,推动被巡视巡察单位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二)方法不同

审计主要依靠专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抽样检查、数据分析、财务核查等。它的工作流程相对规范,强调证据的充分性和结论的客观性。

纪检则更注重线索核查和案件调查,方法包括谈话、函询、调查取证等。它的工作流程灵活多变,强调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

巡视巡察则采用“下沉一级”的方式,通过听取汇报、个别谈话、受理信访、调阅资料等手段,全面了解被巡视巡察单位的政治生态。它的工作方法更注重广度和深度,力求发现系统性、深层次的问题。

(三)定位不同

审计是经济监督,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其定位是为公共资金“体检”、为政策落实“护航”。

纪检是纪律监督,具有权威性和威慑力,其定位是维护党的纪律、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巡视巡察是政治监督,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其定位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审计“模仿”纪检、巡视巡察的具体表现

尽管审计与纪检、巡视巡察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却逐渐将审计工作“模仿”成纪检、巡视巡察的样子。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化”倾向

纪检、巡视巡察工作往往具有“运动化”的特点,比如专项治理、集中整治等。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形成高压态势,迅速解决突出问题。然而,一些地方的审计工作也开始追求这种“运动化”效果,试图通过集中行动、大规模检查来快速发现问题。例如,某地审计机关为了配合当地反腐倡廉工作,组织了大规模的“翻箱倒柜”式审计,对多个单位进行全面检查,试图在短时间内查出问题。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来看却违背了审计工作的规律,导致资源浪费和审计质量下降。

(二)“扩大化”倾向

纪检、巡视巡察工作在查处问题时往往采取“扩大化”的策略,比如深挖细查、扩大线索范围等。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但审计工作如果盲目模仿,可能会导致审计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例如,某审计组在对某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检查了财务收支,还对单位的党建、人事、业务工作等进行全面检查,试图发现一切可能的问题。这种“扩大化”的审计方式不仅增加了审计成本,还可能因超出审计专业范围而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三)“神秘化”倾向

纪检、巡视巡察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比如不公开调查内容、不提前通知被调查单位等。这种方式有助于防止信息泄露、干扰调查。然而,一些审计工作也开始追求这种“神秘化”效果,试图通过突然检查、暗访等方式获取信息。例如,某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不提前通知被审计单位,直接进入财务室查阅资料。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发现一些问题,但也可能引发被审计单位的抵触情绪,甚至导致审计工作陷入僵局。

三、审计“模仿”纪检、巡视巡察的负面作用

审计工作如果盲目模仿纪检、巡视巡察,不仅无法发挥其独特作用,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资源浪费

审计工作需要依靠专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果盲目追求“运动化”“扩大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例如,为了实现“翻箱倒柜”式审计,审计机关可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多个单位进行全面检查。然而,由于审计资源有限,这种“全面开花”的方式往往难以持续,最终可能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

(二)审计专业性削弱

审计的核心在于专业性,如果盲目模仿纪检、巡视巡察,可能会削弱审计的专业性。例如,审计组在检查过程中如果过多关注党建、人事等领域的问题,可能会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和影响。此外,纪检、巡视巡察工作更注重政治监督,而审计工作则需要从经济监督的角度出发,这种“错位”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失去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基层压力过大

纪检、巡视巡察工作往往具有高压态势,容易引发被监督单位的紧张情绪。如果审计工作也采取类似的方式,可能会给基层单位带来过大的压力。例如,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神秘化”的方式,不提前通知被审计单位,直接进入财务室查阅资料,这种做法可能引发被审计单位的抵触情绪,甚至导致审计工作陷入僵局。此外,频繁的审计检查还可能增加基层单位的工作负担,影响其正常运转。

(四)审计独立性受损

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其发挥监督作用的关键。如果审计工作盲目模仿纪检、巡视巡察,可能会导致审计独立性受损。例如,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受到纪检、巡视巡察部门的干预,可能会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此外,审计工作如果过于依赖纪检、巡视巡察的成果,也可能削弱自身的独立性,无法真正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

四、让审计回归本源的建议

为了避免审计工作陷入“模仿”纪检、巡视巡察的误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需要回归审计本源,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特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强化审计专业性

审计机关应始终坚持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依靠专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工作。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核查,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审计人员应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明确审计边界

审计工作应明确自身的边界,避免盲目扩大审计范围。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聚焦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不是过多关注党建、人事等领域的问题。此外,审计机关应加强与纪检、巡视巡察部门的协作配合,明确各自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资源浪费。

(三)优化审计方式

审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审计方式,避免“运动化”“神秘化”等倾向。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应提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明确审计目标和要求,避免突然检查引发的抵触情绪。同时,审计机关应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通过审计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升绩效,而不是单纯追求发现问题的数量。

(四)加强审计独立性

审计机关应始终坚持独立性原则,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应避免受到外部干预,确保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审计机关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结语

审计、纪检、巡视巡察虽然同属监督体系,但它们的目标、方法和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审计工作如果盲目模仿纪检、巡视巡察,不仅无法发挥其独特作用,还可能带来资源浪费、专业性削弱、基层压力过大等一系列负面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深刻认识审计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回归审计本源,强化专业性,明确边界,优化方式,加强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