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记载:“佛灭度后一百八十六年,摩竭陀国铁轮王名阿育,开前故塔,取其舍利八万四千粒,使七宝为资驱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每一塔中安舍利一粒,请鸡头末寺十六万八千僧中,第一座号曰耶舍尊者,于五指端放八万四千道光明,敕鬼神寻光尽处,安塔一所,大唐国内得一十九所也。”《佛舍利塔》就是根据《释迦氏谱》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改编的短篇故事。 天竺孔雀王国的阿育王登基后,早年率兵征讨四方,金戈铁马所向无敌,在征战中他杀人无数暴虐成性,被民众称为暴恶阿育王。 后来这个嗜血成性的暴君,经过海比丘的慈悲教化后,皈依佛法,不仅广施行仁政,还护持正法,令佛法得以传播。阿育王成为佛教的护法明王,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涅槃时天竺的八大国王分了佛舍利,各自起塔供养。阿育王皈依佛门后,为报三宝恩德,誓建八万四千座塔,来供养佛舍利。他首先来到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所存的佛舍利,并修葺此塔,随后又一一取出了另外七个佛塔中的舍利,然后把这些佛舍利分为四万八千份,并派鬼兵在世界各地兴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供奉佛舍利。 ![]() 阿育王建造的这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其中有十九座在震旦。四川毗邻西域,古代天竺高僧就曾多次游访益州,祭拜益州、广都、晋源、雒县的阿育王舍利塔。 在唐代以前,古时民间就有阿育王佛舍利塔的故事,到了唐代,佛教领袖释道世就和众僧一起,在全国大范围的考证,然后又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出了长达一百卷的《法苑珠林》一书。书中罗列了在中华大地上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十九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虽然当时全国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释道世认为,只有这19座,是阿育王时代所造,塔的地宫里供奉着佛祖的真身舍利。 阿育王佛舍利塔,并不是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它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按照塔形状,有喇嘛塔、密檐塔、楼阁塔、金刚宝座塔等等,按照建造材料分,有铁塔、琉璃塔、木塔、砖塔、石塔等等。 ![]() 罗哲文是进入营造学社的最后一位成员,可以称得上是梁思成的关门弟子。他认为阿育王舍利塔是古印度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 早期的佛舍利塔包含木浮图(木塔),石塔、砖塔大多数都采用四方形密檐式、五级或七级。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复钵式喇嘛塔舍利塔。 ![]() 成都地区现存的新都宝光寺塔、崇州道明白塔属于四方形密檐式砖塔类形。 ![]() ▲崇州道明白塔 ![]() ▲新都宝光寺塔 《佛舍利塔》短篇故事分为:序(故事梗概)、沙滩童愿、铁轮王业、断指皈依、鬼神筑塔等章节。将在公众号《成都人摆龙门阵》以连载方式发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烈日炙烤着天竺古国,两个聪慧的童孩赤脚在恒河畔的沙滩上嬉戏。 大童孩的衣兜里揣着炒得金黄的米𪎊①,小童孩手拿的草绳上系着一串恒河贝壳。 热浪裹挟着南無阿彌之音涌来,在四圣簇拥下,释迦牟尼右手托钵踏着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的沙滩,径直地朝两童孩走来。 “快看!那位圣者眉间有五彩光芒!”小童孩拽着同伴的衣襟,大声说道。 大童孩回牟一望,来者果然圆满庄严,显出佛陀法相。 大童孩连忙迎了上去,并快速地从衣兜里抓出一把米𪎊①,踮起脚尖,双手将米𪎊放入佛陀手里的佛钵,金黄色的米𪎊从大童孩掌心里簌簌流出,流淌的米𪎊在烈日阳光下,泛起阵阵华光。 释迦牟尼左手轻抚童孩的头顶,佛钵中的米𪎊瞬间化为七彩斑斓的宝石。 小童孩合掌喃喃祈祷:“愿我来世如伞盖大王,以天下供奉诸佛!” 释迦牟尼随手将那些宝石轻轻地撒在经行之处,沙滩上霎时绽放出千朵华莲。 四圣众口同声齐颂:“一𪎊一世界,一愿一轮回。” 注释①𪎊:(chǎo),是一种用米粉或面粉炒制的干粮。 宋·范成大《刈麦行》有 “朝出移秧夜食𪎊“之句。 附: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