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子的,下场。

 82年的老周 2025-04-18 发布于江苏

Vladimir Kush俄罗斯|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818天



一位苏州的朋友,有才气,经常在朋友圈写诗,平仄铿锵,韵律悠扬。

昨天,他让我泼冷水,意为——不能让自己太飘

我问,用小碗还是大盆?

他回,越大越好。

本想用大明的——解缙“泼”,他说,还是用大清的——金圣叹吧,一来是老乡,二来比较近(时间)。

我说,行,反正下场都一样

你看,解缙是官里的大才子,最后死于非命。金圣叹没当过官,是明末清初江南有名的大才子,不仅批点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这样的才子书,而且还写过《不亦快哉》这样的妙文,现在读起来,依然令人忍俊不禁,最后却因为“哭”,而身陷大牢,死于非命。

事情是这样的。

顺治十七年,也就是这位传说去五台山出家的皇帝,死的前一年。金圣叹所在吴县的县令,催收钱粮,十分残暴,稍有拖延,就棍棒伺候,搞得县衙班房,哀声一片,鲜血淋漓。

县太爷所为,大体上不过是在执行上级的指示——为了惩罚江南地区对朝廷征服的反抗。朝廷规定,江南富庶,征收的钱粮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当然,这位县太爷在横征暴敛的同时,也没忘了给自己多弄点外快,据说,前脚征粮,后脚就顺到自己家去了。

事有凑巧,就在县太爷率领众衙役“执行公务”正起劲的时候,顺治翘了辫子

按规矩,各地官绅要设立皇帝的牌位,然后集体哭。于是,吴县的文人,也就是那些见了县太爷可以不下跪的秀才们,跑到文庙(孔庙)开哭。哭是真哭,骂也真骂,大家在哭皇帝的同时,大骂县太爷,这一哭骂,把平时受苦受难的百姓也引来了,据说有千人之多,哭声震天,骂声聩耳,大街上甚至还出现了揭帖(相当于大字报)。

这还了得?!

这种恶毒攻击领导的聚众闹事,是领导最讨厌,也是最害怕的,于是县太爷立即上报。当时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朱国治正巧是一个痛恨读书人的“屠夫”(也正因为如此,才被派到文人多如牛毛的江南),他闻言大怒,立即派兵镇压——当即就有11名文人被抓,连夜刑讯,牵连甚多,金圣叹也在其间。

最后结案——“不问首从,一律处斩”闹事者家产被抄,妻儿流放,不算流放瘐死的就有100多人,自此,吴县像样的文人,消失殆尽。

其实,这个“哭庙事件”,只是一个小小的“学生运动”,而,这种运动,至少表面上是有着习俗上的合法性的。案发前,秀才们聚集到文庙孔夫子的牌位前抗议,是他们的习惯,也是他们的权利。尽管,此前也有过秀才因此丢了头衔的,但,官方如此大动干戈,要了这么多文人的身家性命,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然,这里面,有清朝当局作为异族统治者的敏感,有朱国治这种酷吏的阴狠,也有那位县太爷出于担心自己劣迹暴露的别有用心。但,大动干戈的真正用意,是杀鸡儆猴——拿金圣叹一干文人的人头,吓唬江南所有对前朝尚有思念的士人,彻底铲除遍布江南的文人结社。

你想,文人一结社,就难免说三道四,对上不恭,就像农村里的大妈,集体晒太阳,说村长坏话。据说,吴县这种性质的结社,金圣叹属于领袖人物。满清征服江南以来,虽然屡次严令禁止,但,文人诗酒酬唱,由来已久,禁不胜禁,差无从查——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下手,下黑手!

当然,下黑手也得有法可依,像这样“排头砍去”,按大清律是没有依据的。于是,官方就把这件案子和一件近期发生的海盗案——并案,做成了造反的“逆案”。算是遂了朝廷到巡抚、知县等诸位大佬的心愿。

值得一说的是,面对死亡,金圣叹依然保持了名士的风范,临刑前留下一封家书,狱卒担心里面有诽谤不敬的话,将之呈送上官,上官打开一看,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盐菜与黄豆同吃,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死无恨焉。

上官,哭笑不得。

细品,笑不出来……

写在最后: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