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流浪的puss 是时候给一帮鬼佬和韩国棒子普及一下基本常识了。 春节,即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的概念是辛亥革命以后才有的,但春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起源于上古的尧舜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当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在年终岁首交结之时率领子民祭拜天地,“年”的雏形就已经形成。夏商周后,随着人们对天地崇拜和祖先信仰的深入,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鬼避邪、迎祥纳福,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也叫“年节”。 ![]() ![]() 农历新年的称呼有很多,先秦时期叫“上日”、“元日”;两汉时期,被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又叫“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农历新年一直被称为“元旦”。 ![]() 从古至今,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正月或元月。但汉朝以前“正月”的具体日期并不相同。夏朝以冬至所在月份(子月)后的第二个月(寅月)为正月,称为“夏正”;商朝以子月后的第一个月(丑月)为正月,称为“殷正”;周朝以子月为正月,称为“周正”。汉武帝元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了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制定的《太初历》,规定以一个回归年长度为一年,一个朔望月长度为一月,并改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农历新年第一天称为元旦,此后历代基本沿用这一称呼。 据考证,公元前103年2月11日,即汉武帝太初二年(夏正)正月丁巳朔日(正月初一),是《太初历》施行以来中国人过的第一个农历新年。 ![]() 历史上,“春节”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见于《后汉书・杨震列传》,其中写道:“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但在古代“春节”指的是春天的节日,特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古人的农历新年其实过的是“元旦”和“立春”。 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纪年,1914年1月21日,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报袁大总统,获得批准。从此,我国就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 ![]() 落下闳恒定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朱启钤将农历新年取名为“春节”,从“元旦”到“春节”,“中国年”生生不息,“中国风”绵绵不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将农历正月初一命名为春节,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这一时节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之际,寓意大自然的重生与更新。基于古代的农历历法系统和农业社会的习俗与生产指导,农历的起点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也是立春之后的第一个月,因此春节就落在了农历正月初一。同时,春节作为农历正月初一的日子,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基于天象变化的农历系统所规定的,它代表了新的开始和希望,是一个庆祝新年的重要节点。 ![]() 因此,春节是一个来自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统节日,离开了中国大背景,这个节日就毫无意义,不伦不类了。鬼佬们和棒子们只能把春节翻译成“Chinese New Year”,而不是“Lunar New Year”。 “Lunar New Year”字面上的意思是“阴历新年”,这并不准确,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历法。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相对于公历元旦(阳历年)而言,才称作“阴历年”,农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lunisolar calendar”,“lunisolar”在英文里就是“月与日的”意思,因为农历是阴阳合历。 我们中国人自己经常把阴历和农历整不明白,这是不应该的。所谓阴历,是指以月亮月相周期性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历法,只管月亮,不管太阳的影响。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朔(新月)日,十五必定是望(满月)日,但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对不上。阴历一年平均长度只有354日8时48分33.6秒,与公历(阳历的一种)一年长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相差11天左右,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造成四季紊乱。你看嘛,不到三年的时间,阴历与公历就相差一个月左右,不出五年,我们恐怕都要在夏天过春节了,这显然与自然天象不符。 ![]() 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怎样弥补,请参考《一文读懂农历、阴历和阳历》文章),我们的古人很聪明,就发明了农历。简单来说,农历既参考月亮,又考虑太阳,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是十分先进和科学的一部中国传统历法。说白了,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成分而制定的混合历法,它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 所以作为中国人,对外宣传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春节翻译成“Chinese New Year”或“Lunisolar New Year”,你记住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