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门诗社社刊总第276期凌长龙专辑

 凌建东青 2025-04-18




凌长龙简介:

     凌长龙,男,1952年生,安徽省铜陵市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铜陵市诗词学会理事,铜陵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凌门诗社副社长。在《解放军报》、《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学》、南京军区《前线文艺》、《星星》诗刊、《安徽文艺》、《工农兵演唱》、《江淮文艺》、《文艺作品》、《党员生活》、《江淮》等省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曲艺、诗歌等80余篇(首)。曲艺作品曾参加全省、全国曲艺调演。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由省、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个人传略被收进《安徽省文艺家名录》。




秋雨

潇潇寒雨下,润透柿儿香。

莲尽荷枯处,秋声落满塘。

烟花

胸藏好颜色,率性似童娃。

只为催春至,先开朵朵花。

乙已新春第一场雨

好雨深宵至,温馨落树杈。

霏霏如彩线,欲绣万枝花。

陪九十九岁老母亲过小年

四世同堂聚,开怀酒频斟。

春风谁说远?正暖老娘心。

立春

柳树添新绿,梅花发老枝。

东风玩魔术,变出几行诗。

周潭镇大山桃花节赏桃花

十里人声沸,桃花万朵新。

诗心含蕾久,也放一枝春。




钱根生先生电邀,因事爽约

电话来邀乐似疯,奈何因故阻相逢。

且把多少青年事,藏在残阳夕照中。

游览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

舒眸漫步四郊明,秀水衔烟树影清。

最是群心塘畔柳,千丝万缕系诗情。

桃花初放

大地微微暖气融,桃园树树见玲珑。

春风又举马良笔,染出枝头几点红。

悼诗长王国祥先生

九四年华病折磨,而今安息少蹉跎。

莫言只是写诗者,一样受人尊敬多。

雨后踏青

青郊雨后听鸣禽,小路羊肠踏浅深。

偶自菜花边上过,惹它蜂蝶扑衣襟。




车发花园

菜黄麦秀晓风徐,岸柳烟笼十里湖。

频语吾儿车慢速,多装新绿到铜都。

重回汤沟镇有感

汤沟一别卅余年,旧地重游新貌鲜。

最喜垂杨能识我,丝绦轻抚故人肩。

车至绍兴感悟(通韵)

夜发铜陵灯火阑,晨来绍市晓风寒。

人生宛似车行快,白发红颜弹指间。

油菜花

田中坡上露香腮,引得蜂亲蝶戏来。

不羡梅红桃杏艳,年年总是为民开。

寻春

出九依然寒气悠,寻花户外亮双眸。

轻轻走进育秧室,春在农家手上流。




早春

昨夜北风骤,今朝气象新。

垂杨随雨暗,细草破芽频。

蓓蕾含晶露,霞晖映碧茵。

舒眸千里外,无处不生春。

偶感

才暖又寒侵,东风欣化雨。

吟诗每抚今,书法常追古。

种菊羡陶潜,登高怀杜甫。

莫生惆怅事,笑弄班门斧。

抒怀

往事逐烟波,人生嗟几何?

豪情存傲骨,风雅寄高歌。

老酒花前品,新诗醉后磨。

心中无得失,笑对日如梭。




小满吟

节气回归栽插忙,乡村处处画图镶。

瓜芽带露明生玉,莲叶临风暗斗芳。

淡淡桃红春去老,团团榴赤夏来狂。

天予小满莫求满,知足宽心享泰康。

山泉似瀑泻寒潭,满谷村歌伴夕岚。

雾岭采来奇玉秀,银杯沏得嫩芽甘。

枝枯犹自清香久,叶碎依然翠液酣。

茶里真如禅意老,玄关如偈一生参。

写在建军节

人民子弟出英雄,铁打营盘铁纪风。

劲旅扬威书壮志,精兵亮剑建新功。

抗洪抢险爱常在,巡界守边情永融。

且看中华强若是,军旗长护国旗红。




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

漫漫征程八十秋,承前启后喜回眸。

延安火种朝天起,窑洞灯光照夜柔。

优属胸怀情款款,拥军岁月爱悠悠。

万家欢乐小康日,看我长城壮九州。

应邀观赏高光明先生书画展

耄耋依然大气扬,斑斓满目映高墙。

镜前白发身犹健,梦里冰心意未央。

岁月留痕刀下刻,人生有味笔端狂。

秋阳不减春阳艳,老圃黄花晚更香。

陈瑶湖镇糯米文化节速写

政府搭台文企扬,商家云集现和祥。

稻铺沃野黄深染,树映高楼绿淡妆。

鹅鸭肉鲜夸万户,蟹鱼味美誉千乡。

藕菱比玉甜三夏,芡实如珠销八方。

粽子摊前争驻足,糍粑灶畔喜闻香。

赏心小吃能开胃,寄兴清茶可润肠。

书画张张生秀丽,农桑件件散辉煌。

儿童亭下依人闹,鸥鹭船边觅食忙。

腰鼓轻歌牵客梦,刀枪飞舞动寒光。

分明一幅上河景,糯米酿成诗韵长。

赴无为参观新四军七师旧址(通韵)

枪林弹雨也从容,豪迈纵横留旧踪。

先烈精神涛滚滚,将军道义火熊熊。

硝烟彻夜青溪外,杀气连天绿野中。

斗蒋驱倭忘生死,血花染得百花红。




南乡子.立夏

       夏至灿云霞,园内红榴树树花。风送麦香窗外绕,沙沙。几处塘边动早蛙。         田垅闹喧哗,打菜声声响竹枷。四野翠禾迷望眼,无涯。且把新词寄万家。

卜算子.酒后草书

        翰墨落华笺,骤起风云涌。笔下飞扬寄我情,鹤舞长天动。           任意走龙蛇,豪气随心纵。醉里挥毫谁认清,神鬼都头痛。

燕归梁.春日有怀

      花发千山竞放春。柳间听啼频。清溪流淌草茵茵。翠红处,蝶纷纷。      蹉跎岁月,青春已远,书腕底乾坤。常怀知足享年尊。愁揉碎,入诗新。




鹧鸪天.春登枞阳幕旗山

骀荡春风任意吹。斯时斯景几回随。桥头幽草牵晨气,湖畔闲花动晓晖。 霞霭霭,柳垂垂。穿亭紫燕带香飞。江天寥廓烟波里,俯仰超然乐忘归。

西江月.元宵观灯

     闹市霓虹璀璨,村头锣鼓徐徐。龙狮昂首志踌躇,争趁春光同舞。       灯至重重围看,兴来阵阵惊呼。手机拍照竞欢娱,重拾童年乐趣。

蝶恋花.春日谴怀

       绿野芳塘多意趣。花圃飞红,垂柳藏莺语。丽日融融驱宿雾,霞飞烟绕迷人处。         莫叫余年空自度。一瓣诗心,笑把村言吐。放眼春情深如许,壮怀欲买春光驻。




佳作赏析

《周潭镇大山桃花节赏桃花》

十里人声沸,桃花万朵新。

诗心含蕾久,也放一枝春。

点评:

     这首五言绝句以明快笔触勾勒出桃花节盛景,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双重觉醒。首联'十里人声沸,桃花万朵新'运用视听通感手法,'沸'字既状人群喧闹之声,又暗喻春意激荡之态;'万朵新'以数量强化视觉冲击,凸显生命勃发之势。颔联'诗心含蕾久,也放一枝春'巧妙转接,将物候变化与心灵悸动相勾连。'含蕾久'三字既指花苞蓄势待发,亦暗喻诗人长期积淀的创作情愫,最终在春光中迸发为'一枝春'的诗性绽放。全诗结构张弛有度,由宏阔场景收束至个体感悟,实现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古典诗词在当代语境下的鲜活生命力。

重回汤沟镇有感

汤沟一别卅余年,旧地重游新貌鲜。

最喜垂杨能识我,丝绦轻抚故人肩。

点评:

        这首《重回汤沟镇有感》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重返故地的细腻心境,既有时光流逝的感慨,亦有故物重逢的温情,读来令人动容。试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一、时空对照中的沧桑感与新鲜感

      首句“汤沟一别卅余年”以“一别”“卅余年”形成时空跨度,暗藏岁月更迭的沧桑感。次句“旧地重游新貌鲜”则以“旧地”与“新貌”形成鲜明对照——“旧地”是记忆中的熟悉,“新貌”是现实中的陌生,一“旧”一“新”间,既含对时光飞逝的惊叹,亦有对故土变迁的欣慰。“鲜”字尤妙,既点出眼前景象的鲜明新奇,又暗透诗人内心的鲜活触动,为全诗奠定了“感慨而不哀伤”的基调。

二、拟人手法的温情化表达

       后两句“最喜垂杨能识我,丝绦轻抚故人肩”是全诗的情感焦点。诗人将岸边垂杨拟人化,赋予其“识我”的灵性:柳条如“丝绦”般轻柔拂过肩头,仿佛故友重逢时的亲昵举动。这一细节打破了前文“新貌”带来的疏离感,让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垂杨未改,似在印证“我”与故地的深层联结,更以“轻抚”的动作传递出久别重逢的温柔与慰藉。此处拟人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诗人触景生情的自然流露,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

三、以小见大的故园情怀

        全诗未直言小镇如何“新貌”,亦未铺陈三十年间的具体变迁,而是聚焦于“垂杨识我”这一细微场景,以局部细节映射整体心境。垂杨作为常见意象,在此兼具双重意义:既是故地的标志性景物(可能承载着诗人旧日记忆),又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媒介——它的“不变”(依然垂拂)与小镇的“变”(新貌)形成张力,却又在“识我”的互动中达成和解,暗示无论外在如何变迁,人与故土的精神纽带始终未断。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故园的普遍眷恋,引发读者共鸣。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含情,结构上由叙事(别后重游)到抒情(垂杨识我),层次分明;情感上由宏观的时空感慨收束于微观的温情瞬间,余韵悠长。尤其是“丝绦轻抚”的细节,既具画面感,又充满触觉与情感的温度,堪称“诗眼”,让三十年的时光距离在自然的温柔中悄然消融,留下的是故地与人之间跨越岁月的默契与温情。




偶感

才暖又寒侵,东风欣化雨。

吟诗每抚今,书法常追古。

种菊羡陶潜,登高怀杜甫。

莫生惆怅事,笑弄班门斧。

点评:

凌长龙《偶感》诗境解诂:在文化褶皱中寻找精神原乡

     这首五言律诗犹如一幅浓缩的文人精神图谱,在冷暖交替的暮春时节,以'偶感'为经,以文化记忆为纬,编织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乡愁。诗人将历史褶皱中的陶潜菊影、杜甫登临之思,熔铸为抵抗现世浮躁的精神盾牌,在'抚今追古'的时空对话中,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情回望。

       一、气候隐喻下的精神生态

'才暖又寒侵'不仅是自然节候的物理描述,更是当代文化处境的精妙隐喻。东风化雨的温润与倒春寒的凛冽构成张力结构,暗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尴尬境遇。诗人以'侵'字凸显文化寒流的压迫感,却又在'欣'字中埋下希望的种子——这种矛盾修辞恰似敦煌壁画在风沙侵蚀中倔强绽放的色彩。

     颔联'吟诗每抚今,书法常追古'形成时空对位的镜像结构。抚今的手势向下扎根现实,追古的笔锋向上勾连传统,在垂直维度构筑起文化传承的坐标轴。动词'抚'与'追'的力学差异值得玩味:前者是温柔摩挲,后者是奋力溯源,共同勾勒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姿态。

      二、历史符码的当代转译

颈联用典堪称全诗枢机,'种菊羡陶潜'与'登高怀杜甫'构成隐逸传统与济世情怀的辩证统一。陶渊明的东篱菊早已超越植物学意义,成为抵抗异化的精神图腾;杜甫的登高视野则从夔州白帝城延伸至现代性困境。诗人巧妙置换历史语境,让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在当代知识分子的书斋中完成基因重组。

“ 羡″与'怀'的情感动词值得深究:前者是隔空遥望的倾慕,后者是血脉相连的追怀。这种情感温差揭示出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既要保持审美的间离,又需维系精神的体温。当菊花从南山移栽至都市阳台,当忧患意识从兵车行的古道转入网络空间,经典意象获得了新的生长可能。

三、解构姿态中的文化自信

     尾联'莫生惆怅事,笑弄班门斧'以反讽修辞完成自我超脱。班门弄斧的典故在此发生语义翻转:当文化传统遭遇后现代解构,所谓'弄斧'恰是激活传统的创造性姿态。诗人以'笑'消解了文化焦虑,在祛魅与返魅的辩证运动中,将沉重的文化乡愁转化为轻盈的精神舞蹈。

     '惆怅事'与'班门斧'形成轻重对位,前者是文人的经典愁绪,后者是解构的幽默姿态。这种情感张力的化解之道,暗合李泽厚'乐感文化'的审美传统——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中,保持超然物外的精神逍遥。当文化记忆成为随身携带的精神原乡,每一次'笑弄'都是对文明基因的深情确认。

     此诗在八句四十字的矩矱间,完成了从气候感知到文化省思的多重跳跃。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文化符码,经过诗人创造性转化,成为照亮当代精神迷宫的星群。在文化断层的裂隙处,我们看见一株东篱菊正穿透混凝土的裂缝,在班门的斧声中绽放出新的花蕾。

应邀观赏高光明先生书画展

耄耋依然大气扬,斑斓满目映高墙。

镜前白发身犹健,梦里冰心意未央。

岁月留痕刀下刻,人生有味笔端狂。

秋阳不减春阳艳,老圃黄花晚更香。

点评:

这首《应邀观赏高光明先生书画展》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耄耋艺术家的精神气象与艺术境界,既见其作品的斑斓气象,更显其生命的蓬勃张力。全诗融叙事、绘景、抒情于一体,在传统意象与现代感怀的交织中,完成对艺术精神的礼赞。试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一、以“老而弥坚”为骨,立人物精神之姿

      诗中“耄耋”“白发”点明高光明先生的年龄,却以“大气扬”“身犹健”“意未央”形成强烈反差,塑造出超越年龄的生命强度。首联“大气扬”既指书画作品的磅礴气势,亦暗合作者胸襟,与“斑斓满目映高墙”的视觉冲击相呼应,展现展览的宏阔格局;颔联“镜前白发”与“身犹健”形成画面特写,以“梦里冰心”喻其艺术初心未改,见出岁月淘洗后的纯粹。尾联“秋阳不减春阳艳,老圃黄花晚更香”更以自然意象升华主题——“秋阳”“老圃黄花”象征晚年,却以“艳”“香”打破衰颓之态,暗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传统精神,将个人生命境界与艺术追求熔铸为一。

二、诗画互参,见艺术创作之魂

      颈联“岁月留痕刀下刻,人生有味笔端狂”是全诗的艺术论核心,巧妙将书画创作的技法特质与人生感悟结合。“刀下刻”“笔端狂”分别指向书法篆刻的刚劲与绘画笔触的奔放,既具象化艺术表现形式,又赋予其象征意义——“岁月留痕”是时光在作品中的沉淀,“人生有味”是阅历在笔端的迸发。此处“刻”与“狂”一静一动,既见技法的精湛,更显情感的酣畅,暗合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将个人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张力。

三、意象经营: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诗人善用古典意象传递现代情感,赋予草木、光影以精神内涵。“冰心意未央”化用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喻指艺术操守的高洁;“老圃黄花”源自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意象,却褪去避世色彩,转为“晚更香”的主动绽放,赋予传统符号以积极入世的生命意识。“秋阳”与“春阳”的并置尤见匠心:前者象征晚年,后者代表盛年,二者“艳”度无别,打破时间线性衰退的思维定式,暗合艺术生命超越年龄的永恒性。这种对传统意象的“陌生化”使用,使诗句既具古典韵味,又贴合当代对“老有所为”的价值认同。

四、结构之妙:从观展到观心的递进

       全诗以观展动线为脉络,层层深入:首联写展览整体印象(大气、斑斓),颔联聚焦作者形象(健朗、初心),颈联切入艺术创作(技法与人生的交融),尾联升华至生命境界(晚岁的绚烂)。从视觉体验到精神洞察,从作品外象到作者内心,最终完成对“艺术使人永葆青春”的哲理阐释。语言上,对仗工整而不板滞(如“刀下刻”对“笔端狂”,动词精准传情),用典自然而不晦涩,形成刚健与温婉并存的风格,恰与高光明先生书画“大气”而“有味”的特质相契。

      全诗以诗心观照艺境,既见对前辈艺术家的致敬,亦暗含对艺术精神的终极思考——当岁月在作品中凝结为“刀下刻”的痕迹,当人生在笔端化为“狂”放的倾诉,个体的生命便在艺术中获得了永恒的绽放。这种对“老而弥坚”“晚而愈香”的礼赞,超越了对具体展览的描述,成为对所有执着于艺术与理想者的精神画像,读来令人感佩不已。




凌门诗社及社刊组成人员职务简介:

名誉社长:凌泽欣

总社长: 凌人

常务副社长:(中国凌门诗社)

凌远科

常务副社长:(中华凌门诗社)

凌大鑫

常务副社长:(北方凌门诗社)

凌德宁

副社长:

凌双仲凌长龙凌智捷凌丽

凌德霖凌风

秘 书 长:凌海涛

副秘书长:

凌伟豪 凌军强

文学总监:凌天明

宣传部长:凌仕钿

顾问:

凌世祥 凌云尚 凌在纯

凌伟添 凌斌全 凌均久

凌 风 凌 铭 凌苑    

凌瑞明 凌明明 凌春禄

凌秀华 凌德霖 凌秀云

凌思桃 凌霞珍 凌小凤

凌新南 凌先有 凌伯俊

书法顾问:

凌在纯 凌海涛    凌长龙

凌剑飞 凌宏康    凌    云

凌士明 凌云志    凌海林

凌 志 凌 丽 凌琳琳

凌敏 凌首超

社外特邀书法顾问:

陈凤桐 (连云港) 马丙红(南京)

谢莉 (广东)    郭鸿森(苏州)

顾龙平(无锡)李家旺(连云港)

美术顾问:凌裕斌

主编:

凌人

执行副主编:

凌双仲凌军强凌伟豪凌秀华

凌门诗社社刊都市头条、微信公众号编辑:

凌沧海 凌军强

《凌门诗社》社刊编委:

凌远科      凌双仲      凌    风    

凌天明      凌云丰       凌卓

凌一二      凌 斌          凌晨

凌首超      凌万东    凌德全

凌生喜     凌端萍      凌伟豪

凌智捷      凌军强     凌双伯    

凌维升      凌六明

刊头题字:凌宏康

编辑:仲子

凌门诗社编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