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君秋本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也受到上海观众的注意。 张君秋在上海演出的剧目一如他在北京、天津,除了传统老戏之外,个人的本戏老王派、梅派、程派穿插上演。老王派的《金水桥》、梅派的《霸王别姬》《凤还巢》《春秋配》、程派的《红拂传》《金锁记》《牧羊卷》等。预告还有尚派的《汉明妃》即将上演,“四大名旦”就占了三个。一部分观众对此颇有微词,责备张君秋不该“非驴非马”。 张君秋恃一条甜脆之嗓,负誉菊部。以论派别,似宗梅之成分居多,而此番重来,所演者殊见杂乱。如《红拂传》,为程砚秋之名奏;预告中之《汉明妃》,为尚小云杰作;而《霸王别姬》一剧之广告介绍文,又为“梅兰芳亲授”。四大名旦君秋以得其三,亦足以自豪矣。 艺贵于专,专则而后能精。近年来之创办专门学校,意即在斯!然回顾梨园伶界,莫不以博学为荣,东袭点皮毛,西偷点门槛,不管是与不是,胆大妄为,只要博得“万能”令誉。究其实际,非驴非马,为识者所不耻。君秋今亦犯此毛病,人或誉其聪明,愚则颇为君秋前途悲也。 君秋得天独厚,大堪造就之一块美材,今因急于换钱,乃挑大梁。然自惭能戏不多,而其压大轴之大块儿本戏不敷支配,于是东抄西袭,拉来蓝里就是菜。等于负债人一样,愈是负债,愈要绷面子,愈崩面子而负债愈累累,终至东挪西扯,只图眼前而顾不得实际与将来。君秋之梅、尚、程戏,包罗万象,亦正如负债之只知应付环境。殊不知一把乱头发,他日无从清理也。君秋慧人,幸三复斯言。 ——珊珊“张君秋应付环境” 《大上海报》1943年11月24日 ![]() 张君秋《龙凤呈祥》 这样的剧评文章,不论其初衷为何,可谓字字鞭辟、刀刀见血。卖座之不振,也为这样的批评找到根据。虽然张君秋的《女起解 玉堂春》《霸王别姬》还是有叫满座的能力,但是总体还是不够理想,如《宇宙锋》只能卖六成座,这样的状况如不能得到改善,上海之行难得圆满。更新方面虽则一边预备推出《汉明妃》,但并没有把握,接下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另一边则与张君秋商量万一卖座还是起不来,续演半期的话包银就得往下落一落了。要知道名伶的包银等于身价,一般只肯帮忙白唱几场,以补贴园方因为不上座的亏空,至于落包银则视为奇耻大辱,断断不能同意的。但是张君秋除了答应多演《起解会审》等可以叫座的累工戏之外,对于落包银一事也居然慨然允诺,难道他对《汉明妃》已经有了绝对的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