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人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 本文为您梳理13本经典的苏俄(苏联与俄罗斯)文学名著,包括《战争与和平》、《父与子》、《复活》、《死魂灵》、《第六病室》、《安娜·卡列尼娜》、《罪与罚》、《母亲》、《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书海中可以领略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高尔基等大师的文字与思想。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法国篇)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英国篇)
《叶甫盖尼·奥涅金》 作家介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是俄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现实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十九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小说之父”。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八岁开始写诗。进皇村学校学习,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结交十二月党人,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曾被沙皇流放南俄四年。1837年2月8日,在决斗中受伤逝世。他短促的一生留下的各类文学作品,都呈现着开创性典范性的异彩,为俄国文学进入世界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高尔基称赞他是俄国近代文学的“始祖”。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他在多种文学体裁如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他用不朽的作品为俄国建造了一座精神的纪念碑。 作品介绍: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现存八章,1823至1830年间陆续写成,采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全诗以青年贵族奥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长女达吉雅娜、诗人连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奥尔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广泛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现实生活的图画。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这部诗体小说早已风靡世界,被不断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等。它在我国也是流传极广的一部世界名著。 《死魂灵》 作家介绍:果戈理(Николá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óголь,1809—1852)是俄国自然派的领袖,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俄罗斯散文之父”。他生于乌克兰小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到京城谋职。当过小职员、文书、教员等,生活清苦。他自幼熟悉乡村生活,爱好戏剧,又积累了大量素材,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品有《钦差大臣》《死魂灵》等。 作品介绍:《死魂灵》(又译《死农奴》),重点描写了乡村的地主,同时也描写城里的官僚。小说中大大小小的官僚构成俄国的专制制度,他们是地主们的政治代表。而大大小小的贵族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城里的官僚和乡村地主,组成了俄国的统治力量。果戈理在《死魂灵》这部作品中,无情地暴露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人们读了这本书,能看到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黑暗,能看到沙皇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能看到被压迫阶级的悲惨生活…… 《死魂灵》是十九世纪中叶“震撼整个俄罗斯”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它用似乎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展现俄国当时的社会风貌。赫尔岑、别林斯基都给予《死魂灵》最高的评价,果戈理被誉为自然派的奠基人。他为后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开了先河。在中国,《死魂灵》是深刻影响了中国读者的俄国小说之一。 《父与子》 作家介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e, 1818—1883),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称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出生在奥廖尔的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先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后转到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又到法、意等国游历,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他是一位多产的伟大作家,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曾参加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在内容上,能敏锐地反映社会中出现的新思潮新问题,在艺术方面,心理描写含蓄细致,风景描写准确而又富有哲理和诗意,语言优美。代表作:长篇小说有《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等,中短篇小说有《猎人笔记》《阿霞》《普宁和巴布林》等,剧本有《贵族长的早餐》《单身汉》《村居一月》等。 作品介绍:《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所写的“父与子”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思想斗争。子一辈是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巴札洛夫。他们出身平民,与人民有密切联系,善于思考,着重行动,否定专制农奴制的一切,表现了新思潮新人物的力量。父一辈是贵族自由主义者,代表人物是基尔沙诺夫兄弟。他们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调解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坚信贵族制度不可动摇。这两种力量、两种观点争论的结果,巴札洛夫处于优势,体现了“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巴札洛夫否定贵族原则,又参加决斗;否定爱情,又留恋阿金左娃;否定浪漫主义,自己又带有浪漫习气;宣称要战斗,又缺乏实际行动。他的这些矛盾,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本身也带有旧习气。《父与子》很少有抒情气氛和风景描写,表现出了简练朴素、明快紧凑的现实主义风格。 《罪与罚》 作家介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1821—1881)是俄国杰出作家。他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曾为“自然派”文学的骨干成员,后因参加革命团体被判处苦役四年,晚年皈依宗教。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正如有人所说的“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作品介绍:长篇巨著《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写作时,由于妻子和哥哥相继去世,作者负债累累,癫痫病经常发作,它是艺术家痛苦的精神产儿。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文学中,乃至在世界文学中,第一个描绘了现代大城市生活对人们造成的道德畸形和心理变态,并且指出了这种畸形和变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造成的下层人的贫苦。同时他被还称为“残酷的天才”,他以“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出现,让读者与主人公一同经受“精神苦刑”的折磨,叫人不寒而栗。作家采用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强调直觉主义,尤其在表现梦境的幻觉、心理的病态、精神错乱、歇斯底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被西方现代派作家尊为鼻祖。 《第六病室》 作家介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kowolski vicki Chekhov, 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出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破产杂货商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在他短短二十四年创作生涯中,写了许多优秀短篇小说和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胜利者》《变色龙》《草原》《没意思的故事》《库页岛》《在流放中》《第六病室》,戏本《结婚》《蠢货》《求婚》《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伊凡诺夫》《樱桃园》等等。 作品介绍:《第六病室》是契诃夫根据自己库页岛之行的见闻和感受写成的。1890年春天,契诃夫为了更广泛更真实地了解俄国社会,决意做一次长途旅行,终点定在西伯利亚以东鄂霍茨克海中的库页岛。那里是沙皇政府流放政治犯的地方。他不顾被肺病折磨后身体的虚弱,坐上颠颠簸簸的马车,行程数千俄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他住了三个多月,访问了近万名居民和流放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第六病室》中,他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俄罗斯就是一座大监狱这个主题。书中反映的事实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战争与和平》 作家介绍: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 1828—1910),出生于名门贵族,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两位姑母抚养成人。参加过战争,当过炮兵连长。后又做过十四品文官。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作品介绍:长篇历史小说《战争和平》,全书卷帙浩大(共计一百三十多万字),出场人物五百五十九个,场面上千,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部宏伟巨著。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小说中,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 小说发表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的时期,而《战争与和平》的问世,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以新颖独创的史诗体裁、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广泛深入的生活概括、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民族风格,在长篇小说的文苑中登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梯。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俄国作家几乎一致公认托尔斯泰为文坛盟主。屠格涅夫说:“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发表以后,他在公众心目中就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外国作家则公认托尔斯泰为世界文学巨擘之林的伟大作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福楼拜读了这部作品后,对托尔斯泰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赞美道:“这是莎士比亚,这是莎士比亚!”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 《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介绍:《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农奴制改革已过了十年,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在建立,新旧交替,导致了原先建筑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念等一系列观念的混乱、动摇和崩溃。托尔斯泰怀着极度不安的心情紧张地思考和探索着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他在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几乎是并行的。能如此迅速而真实地通过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小说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塑造了在俄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安娜是一位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的全身心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却受到封建的传统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宗教教义的束缚与压抑。她对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她的行动确实是对贵族阶级的一个勇敢的叛逆,她的死不愧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反抗,这种叛逆和反抗是正义的,并且在世界进步人类中赢得了广泛的共鸣。安娜的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 《复活》 作品介绍: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之后的代表作,也可看作他一生创作的总结。 这部小说从1889年至1899年断断续续共写了10年。起初,他根据法官科尼讲述的一个案件,打算写一部关于道德心理的教诲小说,题为《科尼的故事》。后来数易其稿,不断改变构思,最后完成了《复活》这部具有广泛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深刻的暴露性与批判性的长篇小说。它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的法庭、监狱和整个国家机器、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揭露了官办教会的欺骗性与虚伪性;揭露了土地私有制的罪恶;揭露了新兴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灾难。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托尔斯泰的批判之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感情,这样的热情,这样有说服力,这样的新鲜、诚恳并有这样'追根究底’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因为他的批判真正表现了千百万农民的观点的转变,这些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度获得了自由,就发现这种自由不过意味着破产、饿死和城市'底层’的流浪生活等等新灾难罢了。” 《母亲》 作家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他还是苏联文艺界的领导者,卓越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高尔基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主要著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有《海燕》。 作品介绍:长篇小说《母亲》的作者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明珠。列宁称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它第一次把工人阶级当作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领导力量,当作新时代文学的主人来描写,从革命的历史发展中来描写,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革命的理想主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旧文学中,劳动人民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往往遭到歪曲和丑化。他们或者被描写成剥削制度可怜的牺牲品,或者被描写成地主资本家的忠顺奴仆。就像左拉的《萌芽》这样反映工人运动的作品,也把工人写成自发的盲目的暴动者。这是历史的颠倒。在《母亲》中,高尔基把这种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巴威尔和母亲尼洛芙娜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正是觉醒的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前夕所做的斗争,以及革命必然到来的艺术体现。小说不仅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而且深刻地展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伟大的群众运动。后来,各国的无产阶级作家不断以新的形象丰富了巴威尔为首的艺术画廊,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巨流。 《毁灭》 作家介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Алексáндр Алексáндрович Фадéев, 1901—1956),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法捷耶夫青年时参加革命斗争,在游击队从战士提升到政委。复员后,读了大学,做过党的工作,多次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和苏共中央委员,两次获列宁勋章。1956年自杀身亡。代表作品有《逆流》《毁灭》《最后一个乌兑格人》《黑色冶金业》《青年近卫军》等。 作品介绍:长篇小说《毁灭》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同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一起被称为苏联二十年代文学中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毁灭》不仅描述了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而且着重描绘了游击队员精神上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法捷耶夫曾这样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才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为揭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小说着眼于描写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形成的过程。主人公莱奋生以及主要人物莫罗兹卡、美谛克等的形象,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的思想深刻有力,形象真实感人。 《静静的顿河》 作家介绍: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作品介绍:《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作品也因其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粗犷苍茫的民族性和悲凉凄清的人物个性而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顿河地区独特的哥萨克民族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苦闷、彷徨、挣扎、奋战、觉醒为题材,展示了哥萨克独特的风俗习性,表现了两大阶级尖锐复杂的斗争,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逐渐胜利的过程,并探讨了苏维埃初期的一些政策失误问题。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最引人深思的人物。他有着哥萨克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勤劳勇敢、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叛逆精神。他爱婀克西妮亚,不惜冲破哥萨克荣誉道德线的束缚。他追求独立自由,不惜在红军和白军之间左右探寻。同时他又有着哥萨克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偏见,认不清道路,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中,动摇迷茫,反复无常,最后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自己的情人。这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悲剧人物,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已被视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家介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1904—1936),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1904年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十二岁便开始当童工,十五岁上战场,十六岁战斗中身受重伤,二十三岁双目失明,二十五岁身体瘫痪,1936年仅三十二岁时便去世。但他却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 作品介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三十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书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作品是以作者的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它在国内被成百次地再版,并被译成五十多种民族语言广泛传播;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都被翻译出版。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早已成为世界人民热爱的艺术典型和生活中的榜样。保尔关于“生命”的名言成了千百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家介绍: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1924—2013)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十七岁参加卫国战争,并在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入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当工程师,1956年成为专业作家。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等,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等,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2013年瓦西里耶夫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作品介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经受了最残酷、最惨烈的战火浩劫,损失了两千七百万人的生命。小说通过对普通女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苏联人民为战胜残暴的敌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生命,写战争对人类、对生命的摧残。五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五条曾经那样鲜活、美丽的生命在战争中一个一个夭折了,战争的残忍是多么剧烈。在这个过程中五个女兵对生命的认识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最初她们还陶醉在年轻女孩欢乐、爱美的天性中,对生命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当战争一步一步走近她们身边时,特别是当她们的亲人一个接一个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贵。而当她们要用自己柔弱的生命保卫国家、保卫民族时,她们却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走向死亡。即便是一场小小的战斗,她们也毅然决然地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