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这世上最常见的两种病,“穷病”和“富贵病”

 少读红楼 2025-04-18 发布于上海

刘姥姥带板儿第一次去荣国府时,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太在意,王熙凤问周瑞家的,刘姥姥吃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赶忙回答,一大早就往城里赶,哪有吃饭的工夫啊。

于是,很快凤姐传了一桌饭菜,让刘姥姥和板儿先吃饭,吃完饭之后才拉着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场景,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如果正赶上饭点,主人一般都会问,吃饭了没有?一起吃个饭吧?这时候,不管我们有没有吃,一般都会客套一下说,吃过了!你们吃吧!

除非主人极力邀请,而你确实又没吃饭,且你们关系也很好,你可能最终会恭敬不如从命地坐下来在主人家吃饭。关系生疏一点,你都不好意思的。

这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总不能像个实诚人一样,人家刚做好,问你吃没,你直接来一句,我没吃呢。这显然有点失礼,尤其是到不熟悉的亲戚家做客。但王熙凤问刘姥姥时,她就这么回答的。

刘姥姥也是世路上经见过的,人家只是随口问一句,她为什么不客套一句说“吃过了来的”,却偏偏说“一大早就往这赶,那里有工夫吃饭”这样显然有些不大合适的话来?

这并不是刘姥姥不懂事,之前我们也说过,刘姥姥来贾府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一家子连吃的都没了,生存都成问题了,所以才舍着老脸来贾府打秋风。

对刘姥姥来说,冬天的一大早就饿着肚子进城,走了很久的路,本来天也冷,估计祖孙俩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而且能不能打到秋风还是未知数,既然如此,自然是先填饱肚子要紧啊。

所以,对于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刘姥姥一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事了。如果有,那也要等我填饱肚子再说,如果再假惺惺地客气的话,那可就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而且对刘姥姥来说,即便她能忍饥挨饿,她怎么忍心让外孙板儿饿肚子呢?就在吃饭之前,王熙凤让人给板儿抓果子吃,板儿早就狼吞虎咽地只顾着吃果子而完全忘了姥姥交代他的话了。

大人什么都可以承受,但板儿只是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大早就被姥姥拽起来拖进城,冒着严寒饿着肚子,有机会饱餐一顿的时候,他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肚子。

到了刘姥姥二进贾府的时候,曹公再次写到了刘姥姥祖孙吃饭的细节,“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

祖孙俩随便每样吃了些,这些果子就去了半盘子,这说明什么?说明祖孙俩没见过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说明乡下人胃口好,见了好吃的,忍不住就多吃了几口。

后面又特意写到了板儿,“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刚吃过饭没一会儿, 又两手抓着果子吃起来。

我们这里说孩子贪吃,常用到一个字“贫”,这个字非常形象,既能表达人因对某类食物的贪嘴,所以不停地吃的行为,又在字面意思上表达了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贫穷的问题。

一个孩子为什么逮到一样东西,会不停地吃,甚至大口大口地吞咽?就一个原因,他没吃过!他怕以后再也吃不到,所以有机会吃的时候,他要不停地吃。

也因此,在刘姥姥家去的时候,贾府给她准备了不少果子点心,可能也是觉得他们乡下人没吃过,尤其板儿小孩子喜欢吃,那就多带点回去。

说到板儿,就不能不说巧姐了,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曹公一面写板儿这个农村孩子狼吞虎咽地贪吃,一面又写了巧姐的病。

巧姐得了什么病呢?原文没说,但常到贾府为主子们看病的王太医,在给贾母看完病后,顺便看了巧姐,他是这么说的: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这个就很有意思啊,正经的药都不用吃,只要好好的饿两顿就好了,这是啥病啊?说白了,就是富贵病啊,因为平时山珍海味吃的多了,人参燕窝补得过了,身体自然也是吃不消的,所以需要饿饿肚子或者换换肠胃。

这一点,曹公在后文也再次点明: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你看看,不只是主子,奴才们也是,可见贾府的伙食有多好了。

这一点,还有两处可以佐证,一处就是刘姥姥要回家时,平儿的一番话: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灰条菜根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胡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枉费了心。

贾府多的自然是大鱼大肉,珍馐美味,根本吃不完,贾母甚至弄了个水牌,把天底下的美食都写上去,每天转着吃,这简直就是皇帝般的享受,可贾府之人早都吃腻了,贾母嫌腻,就连芳官这样的底层戏子都觉得腻。

还有一处是大观园设立了小厨房之后,有一次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盐炒枸杞芽,给了厨房的柳嫂子五百钱让她做。这道菜其实就是民间再常见不过的一道时令小菜,人人吃得起,可对贾府的小姐来说,她们想吃的话,得专门点名安排才行,因为平时根本没这么素的菜。

到这里,贾府的那个净饿的风俗就好理解了,这里的人,上上下下,每天的油水太大了,而且都是山珍海味,正常人的肠胃哪消化得了啊,更不要说巧姐这样的小孩子了。所以,那王太医一边让净饿,一边开了丸药,而不是煎药,显然是一些有助于消化的丸药。

写到这,不由得想到了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贾府有吃不完的鸡鸭鱼肉,人人早已吃腻了,都想着吃点野味和新鲜玩意儿,而对刘姥姥和板儿这对来自乡野有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的穷人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不管是第几次来,我们都能看到曹公对于刘姥姥吃饭这件事的描写,第一次吃完饭是“舔舌咂嘴”,显然是意犹未尽之意。第二次是“吃了许多油腻饮食”,被黛玉形容为“母蝗虫”,显然是形容刘姥姥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时风卷残云大块朵颐的吃相。

刘姥姥和板儿是“穷病”,所以活不下去时,要去贾府打秋风,看到了贾府的美食,会狼吞虎咽,胡吃海塞,因为如果不是进了贾府,他们可能这辈子都吃不到那么多山珍海味,永远吃不到,也买不起。

而巧姐的病则是“富贵病”,是贾府所有人都会犯的病,面对每天吃不完的美食,在他们眼里早已成了难以下咽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的肠胃被吃坏了,肚子里全是油,不生病才怪。

贾府这些得了富贵病的人,需要通过净饿的方式排空一下身体,也缓解一些早已超负荷的肠胃,需要通过刘姥姥带来的野味和干菜刮刮油,需要吃油盐炒枸杞芽这些小菜来换换胃口。

而刘姥姥这些得了穷病的人,由于常年吃不上多少荤腥,肠子早就生锈了,看到了满桌的大鱼大肉,也早已胃口大开,恨不得拔掉头直接把那世上的美味直接倒进肚子里,常年吃糠咽菜的他们,肠胃太需要这些鱼肉来好好润滑一下了。

还记得刘姥姥二进贾府时鸳鸯给平儿送菜的一个细节吗?贾母等人吃完后,鸳鸯让挑些才给平儿送去,凤姐说她早吃过了,鸳鸯就说“他不吃了,喂你们的猫。”

刘姥姥如果不是因为投了贾母的缘进了大观园,吃了美食看了美景长了见识,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富人家喂阿猫阿狗吃的东西,可能比他们穷人家最好的一顿饭还要奢侈。

这虽然是红楼梦里的故事,是几百年前的小说里的情节,但现在读起来,反映的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呢?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