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4月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举办的“周总理研究评论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关键的议题:要加强周总理历史定位研究,即为“周总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以及“ 周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而“周总理的军事地位”也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周总理一生中也曾指挥过多场战役,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骨干,这些都使得周总理在军中有极高的地位。 ![]() 中共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1924年,在中共党史上发生了两件极为关键的事情。 其一,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部长的周总理在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部长陈延年的运作下,经孙中山先生同意组建起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该车队以共产党人为领导骨干。 后来,在周总理等人的精心培育之下,这支由中共广东区委军委领导的武装成立了叶挺独立团,这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的中共发展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日后出版的《周总理传》更是表示:铁甲车队与叶挺独立团成为了“第一支由中共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 ![]() 还有第二件大事,这件事发生在11月,还是与周总理有关:周总理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共第一次出任能够培养军事人才的领导职务,充分利用起了黄埔军校这个国共合作事情极为难得的军事平台。 很多日后赫赫有名的战将,都得到过周总理的教育,在黄埔军校时期,周总理还成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以及由进步青年组成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创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 ![]() 在周总理的构思之下,军校的相应制度也成功建立了起来,还有一批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内部工作,其中就包括了聂荣臻、陈赓。 黄埔军校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这里的学生们个个都非等闲之辈,也很快在实践中检验着军事理论。 1925年,盘踞在惠州、潮州、汕头一带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阴谋进攻广州,准备推翻广州革命政府,情况到这时已经十分危急了,广州革命政府立即就想到了黄埔军校。 ![]() 就这样,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3000多人为主力,举行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那会,黄埔军校的学生改编为广州青年革命军作为主力,在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英勇善战,他们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击退了陈炯明的3万多部队,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关键胜利。 恽代英如此评价说:“广州青年革命军以少胜多,每战必克,使得陈炯明等贼人闻风丧胆,这一切成绩令革命青年诚心敬佩。” ![]() 可以说,在军队内部以良好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推动军事建设,周总理做过很多创造性的试探和尝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东征已然成为了最好的证明。 可就在战争持续向前推进的时候,云南和广东两处的军阀缺发生了叛乱的情况,这些人占领了电报局、火车站等地,形势十分紧张,此时,周总理根据广州革命政府以及中共两广区委的决定,毅然率领东征军回师广州。 而平定叛乱的过程也是相当快的,仅仅只用了两天,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周总理的军事领导。 ![]() 而在这一时期,陈炯明不甘心失败,再度卷土重来并占领了东江地区,考虑到这种情况,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周总理则再度被委以重任出师,担任东征军总政治部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在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整个部队都是纪律严明的,这次战斗的时间更快,仅仅20多个小时就全歼了陈炯明的部队,并攻下了惠州。 1925年到1927年的这段日子里,周总理曾指挥过多场重大战役,经过了多次实战,周总理也积累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为他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作了战术上的准备。 ![]() 到了1927年,革命形势再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接连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直接导致了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大革命也失败了,这个时候,国民革命军中的每个人都在选择何去何从。 这年夏天,周总理则抵达了南昌,根据中央的决定,中共前敌委员会成立,周总理担任书记,考虑到革命的前途,周总理专门找到了贺龙 ,并说明共产党人准备组织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要知道,这个时候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他却对初次见面的周总理说:“共产党叫我怎么干,那我就怎么干。” ![]() 因此,周总理很快就向贺龙下达了率领二十军2万多人参加起义的命令,还任命了贺龙作为起义军的总指挥,待到8月1日,起义的枪声打响,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国民党在南昌的守军被消灭,一举夺得了起义的胜利。 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周总理的驭人之术,堪称“帅才”。 ![]() 朱德是如此评价的:“周总理等人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若是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军事运动,就不会有独立团,到后面就不会有南昌、秋收、广州、湘南等起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党的军史时,也应该从这样的老根开始研究。 对于这段历史,毛主席也是予以充分肯定,并说:“中共懂得直接准备战争、组织军队,就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校开始的。” 南昌起义也是极为伟大的,它是由中共决定发动、组织和领导的,并且由中共掌握或者影响的正规革命武装对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开了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先河。 ![]() 经过了广州、上海、武汉、南昌的淬炼,还不到30岁的周总理成为了党内公认富有军事工作领导经验的人,而他的能力,已经不需要用军职来证明了。 而决定了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中,周总理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毛主席回忆说:“若是他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次次的实践,也使得毛主席与周总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双星”,美国记者斯诺都说:“两人的配合是最好的,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相差很大,两人也形成了相辅相成、彼此信任的革命友谊。” ![]() 周总理的伟业巨绩在周总理的身上,有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他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赤胆忠心,对工作也永远不知疲惫,在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威望,即便没有任何头衔来证明自己的地位,人们也都会将他当成良师益友与伟大的领袖。 南昌起义之后,中国人民革命进入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总理又担任起中央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待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继续担任中共军委副主席并代表中共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依然是党的中央军委副主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这个职务伴随他到1949年10月19日。 ![]() 纵观周总理的一生,不仅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还能看出很多其他的东西。 老同志们对于周总理是极为尊重的,在1955年举行的授衔仪式后,元帅们非常敬重地对周总理说:“您也是元帅。” 结合周总理的革命历史,他的资历很深,若是评选元帅完全绰绰有余,可他本人却并没有接受,他是一位当之无愧没有佩戴元帅军衔的老帅。 而周总理在有军事职务的日子中,都和实际的历史需要有关。 ![]() 抗日战争时期,周总理是“全民抗战”的主要领导者与践行者。 1937年7月到8月,他在南京洽谈国共合作事宜的过程中向国民政府国防部提出了“要加强全国群众运动的发动”,还在武汉会战期间说服国民政府宣传部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日。 而从作战谋略来看,周总理的能力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位将军。 1937年7月,他认为红军主力可以出动抗日前线,不反对开往绥远地区,因为这里接近外蒙地区,是北方抗日的桥头堡,也远离国民党核心统治区,有利于中共部队独立自主的发展。 ![]() 当日军入侵华北腹地后,鉴于山西、河北交界地战事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也抵挡不住日军的正面进攻,因此周总理便主张八路军力量积极打击日军并寻找发展的机会。 对于新四军,周总理也是呕心沥血,在1939年初,基于新四军基本活动于经济相对发达但日伪势力激烈的华中、华东地区的情况,周总理则认为若是新四军能够在此地立足,那么将会对抗战大局起到积极的影响。 1940年,当江南因新四军不断受到日军以及国民党军围攻处于危险境地时,周总理敏锐地预测到了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并电告叶挺与项英新四军应从东北部跳出包围圈,另一面则建议新四军应该放弃江南。 ![]() 在推动八路军、新四军正规化建设的时候,周总理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曾说过:“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在编制、军纪、作战技能等多个方面,周总理都有所指示,比如提出部队要结合实际情况训练正规军事技能。 整个全国抗战时期,周总理始终身处斗争的最前沿,积极推定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引领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中成长与正规化,有理有利地面对各种摩擦。 ![]() 他的军事工作实践,也充分展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组成了新的中央军委,由12人组成,其中副主席就有朱德、周总理等人。 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8月,为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中央决定由彭德怀改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彭德怀就不能兼顾军委工作了,原本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总理也就顺理成章担任了军委总参谋长。 ![]() 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中,都是周总理领导和指挥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除了担任政府总理并兼任外交部长外,也依旧担任新政权的军委副主席。 那是在1949年10月19日的任命,副主席成员一共有28人,中革军委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由周总理主持,由于后来抗美援朝,这项工作就一直落在了周总理的身上,1952年7月彭德怀从朝鲜回国后才接替了回来。 这段时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在一年内复员150万人,1950年6月也颁布了《关于人民解放军复员工作的决定》,其中周总理就担任中央复员委员会的主任,全面领导军队的复员工作。 ![]() 1954年9月,为了加强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中央经研究决定重新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被撤销。 这也就意味着,从1954年开始周总理就没有担任过任何与军事有着直接联系的职务,作为新中国任期最长的政府总理,他也始终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挂在心上,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 参考周恩来:中共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 张晖 党史博览 全国抗战时期周恩来的军事工作与贡献 杜强; 李云 军事史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