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善。方制(1)君臣(2)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3),非上下三品之谓也。(4)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5)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6) 岐伯曰:调气之方(7),必别阴阳(8),定其中外(9),各守其乡(10)。内者内治,外者外治(11),微者调之,其次平之(12),盛者夺之,汗者下之,(13)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14),谨道如法,万举万全(15),气血正平,长有天命(16)。 帝曰:善。 解读注释 (1) 方制:即方剂之制,“方”就是把好多不同种类的东西按照特定的标准凑到一块儿,表示各种不同的药物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剂”字与“齐”字相通,“齐”字加上立刀旁“刂”之后,其会意是就像韭菜或者蒜苗像用刀切过一样整齐,不过刀的倾斜程度不一样,韭菜或者蒜苗的整齐程度也就不一样。 “方剂”的意思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药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像君臣佐使这种)组合成一个整体(方),而且这些药物还有一定的数量或者比例关系(剂)。 “方制”,就是方剂制作的简称,也被叫做“制方”。“制”有“制度、规制”的意思,“方制”也可以理解为方剂的规则制度。 (2) 君臣:这是用君臣关系来类比为方剂里诸药物的配伍关系,这在方法论上属于取象比类。在一个国家里,君臣有着上下尊卑之分;而在一方药中,诸药物之间同样具备君臣属性。 (3)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岐伯对方剂里用药的层次做了定性方面的分析,但是没有涉及定量分析的问题。张介宾注言:“主病者,乃对症之关键药物,故而称之为君。君者,药味数量稀少而分量沉重,倚仗其作为主导。辅佐君者被称作臣,药味数量稍多而分量稍轻,以此匡正君之不适。响应臣者被称为使,数量可以有所变化而分量更轻,用以做好通行引导之使命。此乃君臣佐使之要义,并非上下三品之说。” (4) 非上下三品之谓也:非:不是药物之君臣佐,岐伯特意点明:君臣使作为方剂之“制”,并非上中下方物之“品”。因为方制之君臣佐与药物之君臣佐容易混淆,这里特地点明。 (5) 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所以:用来、用以。明:明确。善恶:特指方药之无毒有毒。殊贯:引申为药物有毒、无毒之差别。即用来明确方药之无毒有毒之差别也。或者药分上君、中臣、下使之三品,其目的是为了明确药物有毒无毒之差别。就是说,药物的品和方剂的制作是不一样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6) 病之中外何如:病之中外:病症存在于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情况。何如:应当怎样进行调治呢? (7) 调气之方:《素问·举痛论》黄帝讲:“百病生于气。”治病之理,三分靠治疗,七分靠调养。岐伯面对此同一问题,前文说要按照病的标本先后进行治疗,而这里更侧重于调节阴阳内外的气。阴阳内外之气的调理。调气之方:就是调和气血的方法,“方”就是办法。方法以目的作为行动之指引,就像前面岐伯说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8) 必别阴阳:“必辨阴阳”。要调节的“气”无非就是“阴阳”,所以一定要先分辨阴阳之气,所调节的“气”,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两类,所以必须先区分阴阳之气。在经络中有阴经与阳经之分,在脏腑里有阴脏和阳腑之别,在内外则有内阴和外阳之异,在表里有表阳和里阴之差,在上下有上阳和下阴之不同等。诸如此类 (9) 定其中外:“定”就是“确定”,“其”指的是病的位置。确定病的位置是在内部的阴还是外部的阳。 (10) 各守其乡:守”是保持、停留,“乡”通“向”,就是病的位置。即病位确定之后,调气所针对的主要病位方向也就明确了,要么是内部,要么是外部, (11)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内外就是病的内外位置。《素问·决气篇》岐伯讲:“六气者,各有部主也。”调治精、气、津、液、血、脉之六气,在外者,调治风寒燥湿热火邪客六气。即内部的病就内部治疗,外部的病就外部治疗。 (12)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微者调之,是指小寒的气,用温的方法使其调和;小热的气,用凉的方法使其调和。其次平之,是指大寒的气,用热的方法来平定;大热的气,用寒的方法来平定。 (13) 盛者夺之,汗者下之:盛者夺之,是指邪气非常盛的时候,应当攻取它,比如邪气盛于外的就用发汗的方法,邪气盛于内的就用泻下的方法。汗者下之,是对“盛者夺之”的补充解释说明,这二者与前面的调气、平气并非并列关系。攻夺这种方法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毕竟发汗和泻下都会损耗津液和气,在调和、平复都不能奏效的时候,才会采用攻夺之法。 (14)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所以,在药治方面,药物也分寒、热、温、凉不同属性,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病症。总体而言,要以减弱病证在体内外的表现为原则。病情轻微的加以调养,病情中等程度的使其平复,病情严重的予以抑制,这些都是依据病势的发展变化来确定相应措施的。 (15) 谨道如法,万举万全:若能谨慎地坚守这个道理,在医治病情时,那就万无一失,,如此一来,就不会再出现前面说的“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那样的情况。 (16)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调气的方法,归结到底就是“气血正平”这一点上,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如同在《素问·调经论》黄帝讲:“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岐伯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所拥有的,就是血与气罢了。”岐伯也表示:“气血不相和谐,各种疾病就会产生变化而滋生。”也就是说,当气血和谐的时候就会达到正平的状态,处于正平状态便能够尽享天年,就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岐伯所说的:“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
来自: yinweiming77 > 《74、至真要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