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门/相门 ![]() 相门原名将门,或称匠门,位于苏州古城东。将门这个称呼的来历就要说到一个著名的“大国工匠”干将了。姚承绪《吴趋访古录》记道:“吴阖闾命干将铸剑于此,今葑、娄之间有匠门塘。 ![]() 相传干将铸剑不化,其妻莫邪断发剪爪投二炉,使童男童女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成二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缦理。”后来干将死后就葬于这座城门外,所以这扇城门又叫干将门或将门。 而另一个“匠门”的称呼就更简单易懂了。传说以前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以后,将兵器冶炼和各种手工工匠都聚居在这个地方而命名。 ![]() 苏州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周国荣有更深入的看法。他认为干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干国(春秋时被吴国所灭,故址在今扬州市东北)的一大批俘虏。他们被安置在苏州城东炼剑,被称为“干国匠人”,后来简称为“干匠”,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匠门了。至于莫邪,也不是干将的妻子。 ![]() 关于莫邪,是磨剑时发出的号令“磨呀”的谐音,也是用来借代一群工匠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海潮倒灌的原因,匠门给封闭了。因此,在火车站南广场展现的南宋雕刻的《平江图》上,是找不到匠门的任何痕迹的。 ![]() 一直到了民国年间,因为战备的需要,国民党建造了一条从苏州到嘉兴的苏嘉铁路,1936年7月15日正式通车,并在苏州城东设立了一个车站。为方便交通,苏州在古代匠门的位置重新开设了城门,并建造了一座跨护城河的桥梁。重开的城门其实并没有专门再建城门、城楼,那时候名字就确定为相门了,跨护城河的桥梁则叫相门桥。城东的那个车站,也叫成了相门车站。 据记载,苏嘉铁路开通不久,相门站附近还挖掘出了西汉时期吴国国王刘濞的宗庙遗址。 ![]() 这次发掘所得的部分器物,如汉砖、瓦当、版瓦、残陶器等,以及绘制的《相门外之汉代建筑残迹图》和拍摄的残迹照片等,曾在1937年2月开幕的吴中文献展览会上公开展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