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张老地图定格贵阳600年?我们把时空标本做出来了!

 yczx 2025-04-18
图片

这,是一张1939年1月制版的《贵阳城厢街市全图》,在这张地图发行的一个月后,贵阳遭受惨烈的“二·四轰炸”,加上暴增的人口压力,这座600年历史的老城,开始挣脱城垣的束缚,迈向全新的时代。

而这张地图,也就意外成为了老贵阳城的最后剪影——九门四阁的城市格局、三河怀抱的水脉、如织的街巷地标,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图片

所以,我们以这张特别的地图为蓝本,将当年的贵阳城变成抽象3D木雕画,让那些消失的城墙、掩盖的河床、湮没的街市,都在这幅木雕画中化作可触摸的“时空标本”。今天,悟看就透过这幅特别的木雕画,带你穿越回当年的老贵阳城。

图片

1939年,是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贵阳远离作战前线,加上山地交通不便,因此作为相对安全的大后方,还是一派安详欢乐的景象。

图片

20世纪30年代老贵阳的大十字

2月4日正是农历腊月十六,贵阳冬日难得的放晴天,贯城河泛着粼粼波光,像条银带穿过城厢流淌。这天的大十字商圈比以往更热闹,作为商家们年度最后一次“祃祭”日,掌柜的们都在忙着结清账目、统计一年的收成,店门口伙计想着晚上“打牙祭”能有一顿丰盛的腊肉加米酒,吆喝得更加卖力。普通百姓们也挤上街头,备办小年夜的年货。

正午刚过,茶肆的伙计往炭炉里添了块柴,铁壶里的水咕咕作响,散出苦丁茶的涩香,他抬头看着热闹的街景,除了广播播送着第二天将举行的贵阳市第三次防空联合总演习,完全没有战时戒备的紧张气氛,茶摊上一位似乎是刚逃难来的外乡人押了一口茶,与友人感叹着“贵阳真是个歌舞升平的欢乐乡啊!”

讲完这句话没多久,上空传来低沉的轰鸣,像乌云压顶。伙计手里的蒲扇一顿,正准备探出头去看,还未开口,爆炸声便炸裂开来,震得茶摊的竹棚晃荡,粗瓷碗摔碎一地。他跌跌撞撞冲出,脚下的石板路烫得发颤,前一秒还繁华的大十字已成火海,木楼像纸片般塌落,恒兴益百货的招牌在烈焰中扭曲,朱铭泰瓷器店的碎片飞溅,商务书局的书页付之一炬,浓烟开始遮挡住视线。掌柜的扑向茶摊,想抢救些值钱的茶器,热浪却将他掀倒。伙计跌坐在瓦砾堆中,顾不上冲击带来的眩晕感,挣扎着想站起身,他看见妇人抱着满脸是血的孩子,蓬头垢面,跌跌撞撞走向老东门的方向;看见老人拄着断木,呆望烧尽的房屋;不远处每天都要走过的巷口被火封死,隐约看到火光中熟悉的街坊身影,正在痛苦嚎叫挣扎着。

图片

被轰炸时的贵阳

短短十分钟,贵阳城遭受投弹129枚,其中燃烧弹39枚。由于城内多为易燃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民房,全城仅有三部救火车,加上没有自来水能及时救火,只能靠拆房断路徒劳抵挡火势。以大十字为中心,求救声、哭喊声环绕在贵阳城的上空,全城精华瞬间化作断垣残壁......

在“二·四”轰炸中,当时“不设防”的贵阳城遭到重创,除了民房商号,文教机关也遭到针对性地破坏,死亡521人,受伤1526人,10221人流离失所,占了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

1939年的贵阳,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痕,也是贵阳城全新的起点。因为贵阳,从来都是一座充满韧性的城市,在毁灭中重塑,自苦难中绽放。

图片

1939年是贵阳城垣历史的岔路口,在此之前,这座“九门四阁”的文化堡垒,历经元代四门、明代五门、清代增筑威清门与六广门,城垣承载着贵阳城600年的历史积淀。

然而,近代贵阳却饱经磨难。1927年,北门城楼因年久失修倒塌,借周西成修路之机,北门一带城墙被拆,新一轮的城建变革就此拉开序幕。1937年抗战爆发,贵阳人口从12.6万激增至1943年的24.9万。无序建设的狭窄城厢不堪重负,逼仄街巷与拥挤建筑埋下“二·四”轰炸惨案隐患,当时街口烈焰封路,救火疏散都成难题。时任市长的何辑五叹息:“万事莫如防空急。”若不快速疏通城厢,下一场空袭将是更大的悲剧。1939年10月,贵阳增辟指月门、忠烈门、虎门,形成短暂的“二十一门四阁”格局。

图片

“二·四轰炸后”老东门与中正门之间,增辟禹门、指月、会文三门

然而,增设城门仍然难以解决问题,大量惧怕空袭的市民拖家带口逃往乡下,来回跋涉搬运家当,同时重建的物资运输需求激增,车马川流,城门被挤得水泄不通。1942年,贵阳开始彻底拆除城墙,开始跨越“九门四阁”的经典人文符号,这座城市也开始走向现代化,在七百年的时光中不断生长,成就今日一座坐镇黔中,通衢西南的山水人文之城。

而这幅3D木雕画的诞生,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艺术致敬。

图片

设计师以当年的城厢地图为灵感,用4mm椴木板层层叠合,勾勒出城墙的起伏、城门的轮廓。贯城河如玉带穿城而过,南明河从大南门蜿蜒而过,每一道线条,都是对消逝地标的呼唤;每一层木板,都是对贵阳根脉的重塑。突破平面的束缚,用立体的时光叙事,让老贵阳的城厢,以全新的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始终觉得,老贵阳的城厢故事,不该只是档案馆里泛黄的纸页,也不仅是老一辈口中的叹息。在一个万物加速的时代,我们却想反其道而行,做一些慢的、厚重的、能沉淀灵魂的东西。

于是,我们打造出这幅3D木雕画,用激光勾勒出1939年城垣、河流与街巷的脉络,我们得以回溯、远望贵阳如何从一座小小顺元城,到明清时的“九门四阁”,再到突破这一老城格局成为今日坐镇西南的山水雄城。

而今天,你可以将这座城七百年的精华,轻松放进你的客厅和书房,点亮你的日常,比划熟悉的道路,告诉孩子老贵阳的样子;也可以端杯清茶,和朋友聊聊过去的回忆。这是我们献给时间、献给贵阳的敬意,也是一幅承载城市灵魂的信物。

图片

参考资料:

《贵阳地名故事》

《贵阳百年图鉴(1901~2000)》

《贵阳史话》

《贵阳城垣拆除事由》

· The End ·

文:池婧妤

编:张紫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