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如今,国学大兴,对命理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常有人来问多久能学会八字。 围棋不难学,聪明点的人一两天就会下了,难的是精通。聂卫平九岁入段,常人或许九年难窥门径。 学电脑要比下围棋难,光一个五笔字型打字就得学一个礼拜以上,但认真学的话,两三个月时间也能用电脑处理日常办公事务了。 学八字呢,肯定要比学电脑难得多。 北宋年间,汴梁城有位落第书生,在相国寺偶得《李虚中命书》,闭门研读三月便挂牌算命,结果把尚书千金的食神制杀格错判成伤官见官,险些被乱棍打出京城。 这则轶事如一剂醒脑汤,警示后人研习八字断不可求速成。 个人禀赋有差异,环境土壤肥瘠也不同。 而明代万民英编纂《星学大成》时,已有'七日推一命,三月通玄机'的记载。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将命理知识化为条件反射能力,非十年以上实践不可。 唐代李虚中在《命书》序言自述:余观命二十载,方悟气数之机。 明代万民英在《星学大成》中说得透彻:八字如参禅,三年识干支,十年明格局,卅载方敢言造化。 清代命理宗师任铁樵在《滴天髓阐微》中说:余研命三十载,方敢解子平奥义。 2 入门筑基阶段,须多记多背原理条诀,一如中医背诵《汤头歌》。 阴阳五行生克、天干地支刑冲,这些易学基础就是命理学的“字母表”。 武大某教授,用拓扑学重构五行关系,三月基本理通。其好友退休后学易,三年未记全十二长生诀。而茅山道士教童子干支,编成'甲胆乙肝丙小肠'歌诀,小童一日便熟稔于心,但熟则熟矣,却不明其意,更难会其妙。 清代有一位贝勒爷重金购得'命理秘笈',闭门苦练三年,功力反不如书房小厮听师闲谈所得。 更有人沉迷'神煞大全'“纳音宝典”之类,将'阴差阳错'“海中金”之类次要因素奉为圭臬,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恰如买椟还珠。 诚然,为学当勤勉。学好八字,打下扎实基础是前提条件。 明代《三命通会》将基础知识分为'天、地、人'三卷,全面而扎实。古人尚且经年累月,今人更需有百日筑基之功。 3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理论进阶之难,难如攀登珠穆朗玛。 《子平真诠》格局论、《滴天髓》气势说、《穷通宝鉴》调候法,三大体系构成八字主体理论铁三角。 理论精微处最费心血精力。清人沈孝瞻研究'格局变化'整整十载,某日方悟'有情无情'法则,窥入玄学殿堂奥。 最妙者当属兴趣魔力。 清代袁树珊少时家贫,灯烛之下反复抄录《三命通会》等命学经典,数年后竟能倒背如流。 民国命学奇才韦千里,家学渊源又得新式教育,仍小窗苦读多年方有所成,并最终著得《千里命稿》,成就一代命学大师。 4 即时盘感,由长期实战慢慢获得。 实战锤炼阶段,恰似中医临床跟师。 命理难学,尤难于实战应用。这是一条渐行渐悟之路。 明代江南命师张楠,前三年批命也是屡遭唾骂。之后,立誓日解十造,反复练手,终于写出煌煌大著《神峰通考》。 更有以命理参习为人生修行模式的,学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悉心体悟。 正常来说,学习八字命理,第一年如雾里看花断语模糊顾此失彼,三年后仍难切中要害但会偶有所中,五年后盘感渐生大体无失,天资杰出者基本上可以做到'铁口直断'。 现代认知科学发现,具象思维者善于读局观象,抽象思维者长于逻辑推理,女性研习者常在心性情感分析上独具慧眼。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力量的加持,研习环境和运用条件得以大大改善,这个学习过程已大大得以缩短了。 一个命理APP,可以短期收集十万案例,研习者借助大数据分析,可以极大地提升盘感。 更有甚者,出现了机器人算命解盘。程序员深研命理算法,将八字用神转化为代码参数,从而开发出智能推命系统。 不过,机器终难战胜和替代灵光的人脑。 5 学习八字,门径选择也极为重要。 有明师引路,可以大大节省研习时间成本。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访道武夷山,得隐士亲传秘法要诀,感慨说一日所获胜读十年书。 命理之学,实为穿越时空的命运解码工程。 北宋易家邵雍先生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学者若能以'天心'为镜,数年即可登堂入室。至于'造化窟中老斲轮'的境界,或许需要毕生求索方有机缘到达。 因此,与其纠结学习时长,不如效法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 当我们真正沉醉于八字命理的星辰大海时,岁月自会为我们奉上一串串智慧的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