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闽地文明的“民间史官”——记福建省著名民俗收藏家鲍国忠

 昵称29787755 2025-04-19

引言

在八闽大地的文化版图上,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乡土文明镌刻下永恒的印记。他是鲍国忠,福建省民俗收藏界的旗帜性人物,被业界誉为“北马南鲍”。从赤脚医生到媒体人,从英语教师到博物馆馆长,他用收藏的三万余件器物构建起一座立体的闽地文明博物馆,让消逝的时光在榫卯之间复活,让尘封的记忆在匾额楹联中流淌。他的故事,是一部个人与时代共振的文化史诗,更是当代中国民间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

一、破茧:从行医济世到文化苦旅

1947年,鲍国忠出生于永泰县同安镇三捷村。这个被大樟溪滋养的古村落,至今留存着明清时期的庄寨建筑群,也孕育了少年鲍国忠对传统文化的天然亲近。他的童年记忆里,祖辈收藏的古籍、瓷器在动荡年代被付之一炬,却在少年心中埋下了文化守护的种子。

青年时期的鲍国忠经历了命运的跌宕起伏。高中辍学后,他自学中医成为“赤脚医生”,在永泰乡间用针灸和草药救治病患。为攻克中风瘫痪的难题,他甚至在自己身上试验针法,最终独创“铁砂热敷疗法”,让一位瘫痪农妇奇迹般康复,这段佳话不仅成就了他的婚姻,更锤炼出他“破釜沉舟”的执着性格。

1992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调任福州工作的鲍国忠目睹了城市化浪潮中老建筑的轰然倒塌,那些承载着闽都记忆的木雕、匾额、花轿被当作废品处理。“这些不是木头,是会说话的历史。”他毅然卖掉永泰城关的房产,带着八万元积蓄一头扎进收藏领域。此后每个周末,他往返于福州的古玩市场,从最初收藏古币、奇石,到专注于民俗器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收藏理念——“收藏不是占有,而是让文明延续”。

二、拓荒:打造闽地文化的“露天史馆”

2001年,福建首家民营博物馆——读一民间珍藏馆在左海公园开馆,鲍国忠正式开启了他的“博物馆事业”。这座由旧厂房改造的展馆,陈列着他耗费十年心血收集的千余件藏品,从明清家具到民国嫁妆,从科举匾额到畲族银饰,构建起一条完整的闽地民俗文化链。开馆首日,时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的曾意丹感叹:“这是一座活着的民俗百科全书。”

此后二十年间,鲍国忠以惊人的魄力和创造力,在八闽大地编织起一张民俗文化的保护网络:

- 三坊七巷的文化突围:2009年三坊七巷修复工程启动,鲍国忠在南后街创办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以“人生三庆”为主题,通过花轿、礼担、寿屏等实物,重现闽都传统礼仪。时任福建省文化厅厅长的宋闽旺评价:“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闽都文化的DNA。”

- 庄寨保护的民间力量:在永泰同安镇,鲍国忠创办庄寨古风博物馆,系统梳理永泰庄寨的建筑艺术与宗族文化。他提出的“活态保护”理念,推动爱荆庄、仁和庄等庄寨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2018年被授予“永泰庄寨保护十大感动人物”称号。

- 跨区域的文化对话:2018年,鲍国忠在河北河间创办叔牙文苑,将福建的闽商文化与北方的儒家传统进行对话,这种“南物北展”的创新模式,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苏琴称为“民间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截至2023年,鲍国忠已创办12家主题博物馆,累计展出文物超2万件,年接待观众逾50万人次。这些博物馆如同散布在闽地的文化驿站,让老物件走出深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三、深耕:解码器物背后的文明密码

在鲍国忠眼中,每一件藏品都是打开历史的钥匙。他不仅是收藏家,更是执着的文化研究者。为考证一件清代“大夫第”匾额,他查阅《永泰县志》《闽都别记》等典籍,走访二十余位文史专家;为还原闽东畲族婚俗,他深入宁德山区,记录下濒临失传的《哭嫁歌》。这种“藏品即文献”的研究态度,让他的博物馆成为学界瞩目的“田野课堂”。

他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维度:

- 构建闽地民俗谱系:通过对三万余件藏品的系统梳理,鲍国忠提出“闽都民俗三大体系”理论,即海洋文化、山地文化与移民文化的交融,这一观点被写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皮书》。

- 抢救濒危文化记忆:他收藏的500余件契约文书,完整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地流转、宗族制度;200余件民间契约文书,为研究中国传统民事法律提供了珍贵实物。

- 创新展陈叙事方式:在闽风集萃馆,他首创“场景复原+数字交互”模式,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技术“打开”虚拟的婚书、族谱,这种沉浸式体验获得2021年“全国博物馆十大创新展陈奖”。

四、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代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鲍国忠展现出惊人的时代敏感度。他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开发“闽地民俗数字博物馆”,运用三维扫描、AI修复等技术,让3000余件文物实现“永久在线”;在抖音平台开设“老鲍说古”账号,用短视频解读藏品背后的故事,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成为现象级文化IP。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教育实践:

- 校园里的文化导师:受聘为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开设《民俗器物与社会变迁》课程,将博物馆变成移动的课堂。

- 乡村里的文化播种机:在永泰同安镇创办“乡村文化研习营”,培训出87位农民讲解员,让庄寨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村民自觉”。

- 国际舞台的文化使者:2019年,他带着闽都民俗文物亮相巴黎大皇宫,用花轿、漆艺屏风讲述中国故事,法国文化部长弗兰克·里斯特评价:“这些器物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的温度。”

五、回响:文化苦旅中的精神图腾

鲍国忠的坚守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 官方认可:获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其藏品被列入《福建省珍贵文物名录》。

- 学界赞誉: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评价:“鲍国忠的收藏不是简单的器物堆砌,而是构建了一部立体的闽地文明史。”

- 公众影响:在福州新闻网的“闽都文化人物”评选中,他以38万票当选“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网友留言:“他让我们记住了回家的路。”

然而,这位文化守护者的道路并非坦途。为筹建博物馆,他耗尽家财,甚至抵押房产;面对文物市场的赝品泛滥,他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曾拒绝价值百万的仿品。但他始终坚信:“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在市场,而在人心。”

结语: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站在庄寨古风博物馆的庭院里,鲍国忠轻抚着一块清代的“进士匾”,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匾额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三十载收藏路,他用器物搭建起文明的诺亚方舟,让闽地的历史记忆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正如他在《珍藏》一诗中所写:“所有的村落都是故乡,所有的选择都无怨无悔。”这种对文化的虔诚与执着,让他成为闽地文明当之无愧的“民间史官”,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所在。

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并存的今天,鲍国忠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宏大叙事的构建,而在于对每一件器物、每一种习俗的敬畏与传承。当越来越多的“鲍国忠”涌现,我们的文明长河才能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鲍文化综合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