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供血不足的人,一般会有7个症状!不想脑梗,做好这些事!

 txw40 2025-04-19
你是否经常头晕、眼前发黑?明明睡够了却总是昏昏沉沉?小心,这可能是大脑在“求救”!中医常说“脑为元神之府”,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轻则头晕目眩,重则埋下脑梗隐患。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视角,解读脑供血不足的7个信号,并教你几招“通气血、养脑髓”的实用方法!
图片

一、脑供血不足的7个症状,你中招了吗?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需气血上荣才能维持清醒灵活。若气血不足、痰瘀阻络,大脑就会像“断电的灯泡”,功能逐渐失调。以下是身体可能发出的7种警告:

1. 头晕目眩,如坐舟船
中医认为,头晕多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表现,尤其是晨起或突然转头时天旋地转,伴随恶心感,往往是痰湿蒙蔽脑窍的信号。

2. 耳鸣如蝉,听力减退
持续的嗡嗡声或听力下降,常与肾精亏虚有关。肾主骨生髓,髓海空虚时,耳窍失养,耳鸣声如蝉鸣,劳累后尤其明显。

3. 健忘失神,反应迟钝
刚说的话就忘、注意力难以集中,可能是心脾两虚。心主血,脾生气血,气血不足时,脑髓得不到滋养,人就会变得“迟钝”。

4. 肢体麻木,手脚冰凉
手脚发麻、冰凉,甚至夜间加重,多因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中医讲“血不荣筋”,血液无法濡养肢体末端,麻木感便会出现。

5. 视物模糊,眼前发黑
突然眼前一黑或视物模糊,几秒后恢复,这可能是肝血不足的征兆。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时,眼睛得不到足够滋养,视力就会短暂“罢工”。

6. 睡眠颠倒,昼困夜醒
白天昏沉嗜睡,晚上却失眠多梦,这是阴阳失调的表现。阳气白天该升发却升不起来,夜晚该潜藏又难以入阴,脑神自然不安。

7. 情绪失控,焦虑抑郁
无故烦躁、心悸或情绪大起大落,可能与肝郁气滞、痰火扰心有关。气血不通,脑神失和,情绪也会跟着“失控”。

注意:若上述症状频繁出现,尤其是伴随头痛、口角歪斜、语言不清,需立即就医,警惕脑梗前兆!

二、脑供血不足的根源:气血的“堵”与“虚”

现代人脑供血不足高发,与久坐少动、熬夜耗神、饮食肥甘密切相关。中医将其病机总结为两点:
一是气血虚弱,过度劳累或思虑伤脾,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脑髓失养;
二是经络瘀堵,痰湿、血瘀阻塞颈部或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就像水管被污垢堵塞,水流自然变小。

《黄帝内经》早有警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三、预防脑梗,中医教你“通养结合”

想要改善脑供血,关键在于“通经络、补气血”。日常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晨起梳头法
用木梳从额头向脑后梳100下,重点刺激百会穴和风池穴。头为诸阳之会,梳头能升发阳气,疏通头部经络,缓解头晕脑胀。

2. 常喝“通窍茶”
取葛根10克、丹参5克、山楂5克煮水代茶饮。葛根能解肌通脉,丹参活血化瘀,山楂消脂化滞,三者搭配尤其适合颈椎僵硬、血脂偏高的人群。

图片

3. 午时小憩养心脑
中午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时段,闭目养神15分钟,有助于气血回归心脑。即便睡不着,静静冥想也能让大脑“充电”。

4. 夜卧泡脚通肝肾
睡前用艾叶10克、红花5克煮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泡至微微出汗即可。此法能引气血下行,缓解脑部充血,同时疏通肝经、肾经。

5. 坚持“健脑三式”

  • 鸣天鼓:双手掌心紧捂耳朵,食指叠于中指上,用力弹击后脑30次,可醒脑开窍。

  • 转颈松筋:缓慢左右转头,配合深呼吸,放松颈部肌肉,促进气血上达于脑。

  • 踮脚提肛:双脚并拢,踮起脚尖的同时收缩肛门,重复30次。此法能调动全身气血循环,尤其适合久坐人群。

图片

四、严重脑供血不足,中医如何调治?

若症状长期不缓解,需根据体质辨证施治:

  • 气血两虚型:常见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可用归脾汤加减,补益心脾。

  • 痰瘀阻络型:多见体型肥胖、舌苔厚腻,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桃红四物汤,化痰通瘀。

  • 肝肾不足型: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可用左归丸加龟鹿二仙胶,填补精髓。

提醒:中药需经专业医师辨证,不可自行用药!日常调理若持续无效,及时就医。

脑供血不足不是小问题,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从今天起,戒掉熬夜久坐,坚持梳头、泡脚、喝通窍茶,让气血畅通,脑清目明。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守护“头等大事”!

你的大脑,值得更用心的呵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