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渐彪 著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总会有不少人分享各种性格测试,大家也总是忍不住测一测自己的性格。著名的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把类似的这种性格分析发给了许多参与实验的学生,并且让他们对这一份性格分析的准确性进行打分。结果是,在满分是5分的情况下,学生们给出的分数的平均分高达4.26分。事实上,这些学生的性格、价值观、爱好等,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竟然都认为,这份性格分析是相当准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福勒教授告诉我们,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藏在这份性格分析的遣词造句当中。这段性格评价中所给出的描述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很空泛;第二,它充满了正面评价。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描述时,就会将其当成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准确评价。这种心理效应,被福勒教授称为“巴纳姆效应”。符合这种描述方法的句子也被称为“巴纳姆语句”。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之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再加上“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虽然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可是这些人还是会信以为真。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此外“巴纳姆效应”也反映了一种对一般性、非精确描述的高度自我认同趋势。 也就是说,“巴纳姆效应”更多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自我,而非真实自我。在我们的头脑中,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非常重要。例如,当你穿了一件某种颜色的衣服,你会发现路上穿同样颜色衣服的人变多了;当你开着一款新车在路上,你会发现同一款车也变多了。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那些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占据了大脑的判断空间,关注自我而非事实,从而导致了“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不过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性格测试全都是骗人的吗?这倒也不是。心理学里当然也有严谨的、科学的性格测试,但我们平常接触的测试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所以我们才要特别擦亮眼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但是相比于做性格测试,更重要的是多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老师沟通交流,虚心地接纳他们对我们的各种看法和意见。毕竟,身边的人才是真正懂我们的人,他们给我们的意见才是最为珍贵的。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培养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被那些笼统空洞的巴纳姆语句所迷惑,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3) 打开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
|
来自: singer0852 >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