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烈飞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历代帝王庙等,这些皇家坛庙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不仅是古代国家祭祀仪式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建筑艺术等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历史、信仰与宇宙观的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努力,《明清皇家坛庙史料汇编》终于出版,是为史家之幸事,亦为书坛之硕果。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规范,首次实现了明清两代皇家祭祀文献的系统性整合。以郗志群教授为核心的团队突破传统史料编纂的局限,将正史、编年史、政书体典籍、官修其他典籍等载体的坛庙祭祀文献,按照皇家坛庙的空间逻辑重新架构,形成了兼具纵向制度沿革与横向空间比较的资料整合系统。从整体上看,以天坛、祈谷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太庙、文庙、奉先殿、历代帝王庙、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等为对象的“九坛八庙”这些京师皇家坛庙的建筑、礼仪祭祀体系的资料,进行了完整、系统地展现。从具体的坛庙而言,以天坛为例,展示了祭天仪轨,看到明初祭坛的选位,“明初,建圜丘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是将南京的天坛照搬到北京。也看到嘉靖皇帝的别出心裁,“改定合祀。即圜丘旧制而以屋覆之,名曰大祀殿,凡十二楹,中石台,设上帝皇地祇座”,以及清乾隆朝圜丘扩建的清单,“查金砖旧式,不过二尺二寸,若依展宽尺寸,烧造维艰,若增用块数,又于原制取义不符,请改用直属房山县所产艾叶青石,质性坚泽,色应法象,只须琢磨如式,既得宽长随宜……”还汇集一大批名人著述的佐证,这种多维度的文献,使皇家坛庙建置沿革、祭祀制度、建筑形式得以融会贯通于整个史料辑录中,这是迄今为止对北京坛庙最为完整的资料梳理,其学术价值在于其系统性与全面性的资料体系的完整呈现。 本书对古代文献的释读与整理体现出了难得的功力。资料汇编中,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主体部分,核实史料、录用史料已见术业之专。从一史馆的五万余件坛庙档案中,分别选了坛庙档案共100件,进行了标点和必要的注释,作为附录收于本书之末。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三点。第一,洋洋240万字的文献集成,大多是无标点的古文,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注释与解读,特别是所涉及的祭祀礼仪、礼器的众多生僻词汇和专有字词,从认知到解译都是对研究能力、学识积累的检验;同时编者还大量发掘了不多见的珍贵文献,如清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广禄“奏为遵议大兵凯旋告祭堂子典礼仪注请旨裁定载入《会典》事”,详述“兵戎国之大事,故命遣大将必先有事于堂子……皇帝进堂子上香毕,礼部堂官恭导就位,凯旋将帅大臣等俱依次排立,鸣赞官赞跪叩与,皇帝行三跪九叩礼,凯旋将帅等俱随行礼。”此类史料的系统整理,为堂子祭祀礼制研究提供了不多见的资料,填补和丰富了皇家坛庙史料。第三,实录与正史、历史笔记加上原始档案的结合与相互印证使本书具有了权威性。 本书的编纂重在历史文献与档案的专题重构。看似仅是对资料的摆放,没有增设对资料的分析与阐述,而其内涵的脉络则是十分清晰。有些内容的专题聚合都是有的放矢,以祭祀空间为枢纽,清晰地展现着明清两代坛庙管理的内容,如对地坛部分的史料留存记录中,完整揭示了嘉靖九年(1530年)方泽坛改制从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如先农坛,记述了“岁仲春吉亥,皇帝躬耕,仪详吉礼”的过程,从“銮舆出宫”到皇帝在籍田的“三推三返”亲飨先农,直到“皇帝回銮,王公从各官以次退,不陪祀王公、百官朝服集午门外跪迎。午门鸣钟,王公随驾入至内金水桥,恭皇帝还宫,各退”。在资料的选取上既翔实又完整,既有《明世宗实录》《明会典》《续文献通考》《皇明典礼志》《大清会典》,还有佚名的《太常续考》、谈迁的《北游录》、孙承泽的《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吴长元《宸垣识略》等的个人著述,这反映了编者深厚的学术视野和研究功底。 《明清皇家坛庙史料汇编》的出版,标志着明清礼制研究迈入了文献整理与学术阐释并重的新阶段。郗教授带领的团队以历史学家的洞察力、文献学家的严谨性、档案学家的系统性,将零散的祭祀文献转化为可验证、可对话、可延展的学术资源。不仅开拓了明清两代坛庙研究的宽度,更通过方法论创新,为制度史研究提供了“文献、空间、物质”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为礼制研究、北京文化史研究开辟出更具实证性的学术路径。它不仅是明清史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更应被视为文献整理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
|
来自: singer0852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