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强心丸----新动力让心有动力 独家品种 基本病因: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功能分级
四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泻肺平喘之功。 参附强心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 综上:全方强心、利尿、抗炎、平喘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心功能指标亦相应改善。 参附强心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参附强心方配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8例 后背总是凉嗖嗖的,首先要排除受寒感冒引起的,排除这种情况,那就要考虑阳气不足的原因。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肾的阳气不足,一种是心的阳气不足,今天重点介绍第二种。 我们看大自然中最大的阳气之源是什么?是太阳。可以说太阳的光芒无处不到,心阳就好比太阳,所以能温煦后背。心阳不足,有一个中成药叫参附强心丸。 参附强心丸:人参、制附子、猪苓、大黄、桑白皮、葶苈子 人参补心气,补气的中药里,人参、黄芪、党参都是比较不错的,非常适合疲劳乏力,做事提不起精神的人。为什么要补气?因为气本身也有阳的属性,气虚变严重了,就变成了阳虚,所以气虚和阳虚的人身上都会有发凉的感觉,有的是手脚凉,有的是小腹凉,有的则是后背凉,或者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只不过当阳虚发生时,感觉会更加强烈。 从气虚到阳虚,到了这个阶段,说明气真的是不够用了,所以这里用了补气非常厉害的人参,人参有一个作用,是普通中药望尘莫及的,人参可以强心,在心功能衰竭的时候,给心脏提供动能,促进心脏跳动。这一点从这个中成药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而人参强心的作用正是通过补气来完成的。 附子辛热,能够温阳,振奋阳气。附子通常认为是入肾的,东汉时期,有一位中医大夫叫张仲景,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很喜欢用附子,同时也非常善用附子,在遇到肾阳不足的病人时,附子就是温肾助阳的不二之选。除了入肾,附子也能入心,振奋心阳,用于上焦阳气不足。当心阳下行,就能把阴寒散开,把温热之气带到后背。 再往下看,阳气不足,血液运行不畅,大黄活血祛瘀,速度非常之快。 又说血不利则为水,血也是水,血液中的绝大部分物质都是水,于是又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水液运行不畅。当水液积在上焦胸肺,也会遮蔽心阳,使心阳越发的微弱。 于是又用了些利水的药,用葶苈子、猪苓、桑白皮,三味药作用在胸肺,把上焦的水液引入膀胱,在大量排尿之后,这些水液也就随着排出去了。这里面葶苈子性质比较峻猛,称得上是一味猛药。桑白皮主降,可以把水液往下降。猪苓的功效则类似于茯苓,二者皆为甘淡之物,但猪苓利水的作用更为强大。 如果后背凉的同时,还老容易胸闷,容易心慌、心悸,这个药就非常合适。 下面分享一个适合代茶饮用的方子:黄芪9克、肉桂2克、人参或党参3克、炙甘草3克,方子叫保元汤。 前面提到,气虚和阳虚的人身上都会有发凉的感觉,用黄芪、人参补气,肉桂温阳,肉桂同附子一样,不仅入脾肾二经,还能入心经,把心脏的阳气也振奋起来,炙甘草补脾和胃。 一共四味药,用沸水冲泡,稍微冷却一会儿就可以喝了,不管你是心阳不足还是肾阳不足,都可以拿来补一补。 补阳是最好的降压药,一个中成药,除一身寒湿,通全身气血,横扫高血压!现在天气一冷,昼夜温差变大,很多朋友的血压又开始不稳定了。 有的朋友还会出现手脚冰凉,头晕乏力,比较怕冷,晚上夜尿多等症状,这其实是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太重了。 中医认为秋冬季由于气温下降,特别是寒冷空气的刺激,会损伤体内的阳气,尤其是心阳,导致血管遇寒收缩,使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 这时心脏就会努力泵血来推动气血运行,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所以秋冬季又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 这时就要及时补阳气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叫做参附强心丸,具有温阳益气利水的作用,专门解决阳虚引起的心慌气短、胸闷喘促等问题。 方组: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等。 方中的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可以补充人体损耗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机能。 附子能够温补肾阳,驱散体内的寒气,让身体暖和起来,还能帮助心脏更有力地跳动,促进血液循环。 桑白皮和葶苈子具有清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让呼吸更顺畅,减轻胸闷等不适。 搭配利水渗湿的猪苓,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因体内水液代谢不畅导致的身体水肿。 大黄则能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帮助清理体内的瘀滞,使气血运行更通畅。 如此一来,身体的阳气得到补充,寒湿被去除,气血运行顺畅了,血压自然就下降了。 之前有位王先生,来就诊的时候,我看他面色苍白,自述最近血压波动较大,还经常感觉头晕乏力。 经过详细诊断,发现他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这些都是阳虚寒湿的典型表现。 于是以参附强心丸为基础,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桂枝、茯苓 考虑到患者比较怕冷,手脚冰凉,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温阳散寒的桂枝,来增强身体的阳气; 患者的舌苔白腻,说明体内水湿较重,于是又加入了茯苓来增强利水的作用,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湿。 同时叮嘱他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平时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 一段时间后,患者来复诊,我看他面色明显红润,他告诉我,头晕乏力的症状已经大大减轻,夜尿次数也减少了。 我为他把脉,发现脉象已经转为平和,舌苔也变得正常。 于是我根据他的情况,稍微调整了方子,减少了大黄的用量,增加了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以巩固疗效。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的血压逐步稳定在了正常范围内,身体各种不适也基本消失了,表示非常感激我。 作为医生,能看到患者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同时,我也提醒他,虽然病情已经好转,但仍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防止病情复发。王先生点头称是,表示一定会注意。 中医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出个性化的方子,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