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在他降生的时候,就注定了

 布衣粗食68 2025-04-19

古人云:“命里一尺,难求一丈。”

我们通常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命是有定数的,求不到,甩不掉。

孝道,是命运的一部分,同样适用一些古训。

“三岁看老”,不孝顺的孩子,一降生就已经有苗头了。

如果父母不加以改变,那终将会定型。

01

出生的顺序不同,孝道就不同。

有这样一句谚语:“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

话很难听,但是给了我们一种启发。兄弟姐妹中,不同的排位,就要接受不同的安排,也有不同的待遇。

排位不同,也造成一个人的不同心理。等他长大后,对于孝道的理解,做法,就不一样。

如果把出生的顺序,和重男女轻传统联系在一起,那孝道就越发明显了。

家中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能得到父母一段时间的爱护。爱护是完整的。

第二个孩子,就不一样了。第一个女孩,第二还是女孩,这父母难免嫌弃。爷爷奶奶看到也摇头。

第三个孩子,如果是满崽,就会被溺爱。如果不是,那就显得多余。

最小的孩子,父母最疼,也让大一点的孩子,都来照顾。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是女孩,家中第三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

本来,哥哥护着,父母爱,日子很好过。但是母亲非常重男轻女,苏明玉就从小被薄待。

苏明玉考上大学,母亲却非要她去免费师范,从而引发了母女矛盾。这孝道,从此开始消亡。

苏明玉长大之后,自己很努力,命运发生了改变。但是孝道却没有改变,还是“懒得管父母”的状态。

母亲过世之后,父亲也很老了,说起很多的往事,才把苏明玉的孝心,再次激发出来。

从剧情中可以发现,人到底是会记仇的。从小就被父母欺负,但是自己没有办法独立,就只能“忍受”,心底却一次次告诫自己“长大后,脱离父母的魔爪”。

人发现父母偏心,而自己是最不被爱的人。那么失望是一次次叠加的。心寒了,还用什么去反哺父母?爱,是需要热情的,起码需要一份好心情。

作为女孩,又不是家里得意的人,那么出嫁后,也和娘家关系不大了。尽孝,那是爱莫能助的,她已经是“泼出去的水”。

02

父母的言行举止,孝道的雏形。

一个人从出生,到十八岁成年,一大部分时间在家,和父母同处。

期间,父母的认知层次,孝顺老人的做法,都会反映在儿女的身上。

成长路上看到的,慢慢积淀,就变成了三观。孝道就在其中。

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说过:“有着污染的记忆是一种永远的毒药。”反之,幸福的记忆,就带来生命的美好,亲人的良性互动。

夏绿蒂·勃朗特五岁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他们的家乡豪渥斯,是山区,赚钱难度很大。

就算穷,但是父亲力所能及地教会他们读书,也放任孩子到泥地上嬉闹。父亲也读过很多的书。

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深受父亲的影响,一起携手成长。

夏洛蒂十五岁的时候,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用薪水供弟妹们上学。

再后来,她在小说《简·爱》中,融入了自己很多的成长故事。也把母亲的形象,定在一个叫海伦的姑娘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她也想过离开家乡,去外地赚更多的钱。但为了照顾好父亲,选择了坚守。

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一点一点地留给了孩子。如果孩子不孝顺,往往是父母做错了什么,示范动作,显得很卑劣。

有一个词语:“上行下效。”

孝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行为。仿效的对象,就是父母。

03

家庭的经济基础,孝道的质量。

如果孩子一分钱都没有,那用什么来孝顺父母呢?

古时候,有卖身葬父的故事,令人感动。但是故事的背后,是穷人的无奈。

看看今天,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有钱,儿女越孝顺。父母越穷,儿女越嫌弃。

是的,儿女也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

如果父母自己有钱,有房子,那么儿女要尽孝,是容易很多的。

按照经济基础决定孝顺的逻辑,看孩子是否孝顺,那就要看原生家庭,是否富有。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木匠之家,九代人都是木匠。

第八代木匠老王,不仅在老家修建红砖房,还给自己买了一份养老保险。

老王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木匠后,后来去城里的家具城打工。打工多年,摸索了门道,又自己办了家具厂。

一个家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继承父母的行业,能力,那么孩子孝顺父母的经济基础,不发愁。

每一代人都富有,孝顺就压根不是问题。毕竟,用钱解决养老问题,比感情更靠谱。

04

我们看清楚孩子长大后不孝顺的根本,不是为了责怪孩子,而是自己及时反思,改变育儿方式。

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感受到好的家风,进入赚钱的行业,这孝道就自然而成。

具体 来说,还是父母要做到四点。

其一,不管孩子的老几,是男还是女,都是手心的宝,一视同仁。

其二,父母一直孝顺长辈,也关爱周围的老人,促进家风。

其三,几代人努力,形成一份家业,财物源源不断。

其四,鼓励孩子对父母进行批评,几代人互相改变,而不是父母一言堂。

任何时代,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子孝在后,别搞反了。

请相信,父母给孩子的幸福,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