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众雅趣成语|吞花臥酒·握月擔風

 谷山居士 2025-04-19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然而超隐于心......
隐和市都是客观存在的,隐或者不隐都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但是心是自己的,只要你愿意,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心里设花园。


Image
吞花卧酒

tūn huā wò jiǔ

[释义] :

✥    字面意为“吞食花朵,卧躺于酒旁”,实际指代赏花饮酒、游春行乐的闲适生活,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及时行乐、享受自然的情趣。

✥   “吞花卧酒”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的凝练表达。'吞花卧酒'的沉浸体验,将感官体验转化为刹那永恒。

/

吞:咽下”,此处引申为“尽情欣赏”,暗含沉浸于花丛中的忘我之态。 

花:象征自然美景,尤指春日花卉,隐喻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卧:原指躺卧,此处表达与酒相伴的悠然自得,如“醉卧花间”。

酒:既指饮酒行为,也象征文人雅士借酒抒怀、寄情山水的风雅传统。

[出处] :

1、唐 · 冯贽的《云仙杂记》卷五,原文记载:“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2、元 · 洪希文《倦寻芳》尽游赏吞花卧酒,握月担风,谁诉离绪。

Image

[诗句字面新诠] :

✥    '吞花卧酒':通过感官动作的极致化描写,'吞'强化审美强度,'卧'展现沉浸状态,构建诗酒风流的享乐图式。

✥   '握月担风':以超现实手法将自然元素具象化,'握'显珍视之态,'担'见主动承纳,隐喻对自然美学的执着追求;

[诗句时空张力] :
前句'且留后日'将审美期待延展至未来时空,后句'不可过时'又急转直下强调当下性,形成时空维度的矛盾统一,恰似《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永恒焦虑。

[近义词] :

酒酽花浓 /(形容酒香与花香交融的场景)

握月担风 /(比喻捕捉自然之美)

[反义词] :

卧薪尝胆 /(刻苦自励)

近义词&反义词分别体现享乐与励志的不同人生态度。  

[成语典故] :

该成语其意蕴源于唐代文人笔记《云仙杂记》,书中通过“吞花卧酒不可过时”的表述,倡导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后世诗词元 · 洪希文作品进一步将其与“握月担风”并列,形成对仗工整的意象组合,强化了春日游赏、诗酒风流的意境。

[延伸解读] :(个人解读 )

✥  “握月担风”:呼应《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将自然元素化为随身行囊,暗含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齐物思想;

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同构。

✥  “吞花卧酒”:唐宋诗酒意象,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的孤傲;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沉醉;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临安酒肆“以时花插瓶佐饮”,印证“吞花”非虚写。

✥  中国古代文人将'及时行乐'与'风雅意趣'熔铸为独特的生活美学,二者在诗性智慧中达成精妙的辩证统一。从《诗经 · 唐风 · 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的咏叹开始,'及时行乐'始终贯穿着'好乐无荒'的节制哲学 —— 春日曲水流觞需伴修禊祈福,秋日东篱采菊必含归隐之思,这种既纵情当下又超然物外的双重性,恰如《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玄远境界。文人通过'四时行乐'的体系建构,在夏夜荷塘听雨的竹簟清凉与冬雪围炉夜话的红泥火炉间,将感官享乐升华为时序流转的诗意栖居。

这一美学的精妙处在于对物质的精神转译:

王维“辋川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悦,实则以山水为酒酿;

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旷达,乃借茶汤重构生命仪式。文人书斋中博山炉的篆烟轻绕,案头太湖石'皱瘦漏透'的形态美学,皆是经过文化编码的雅物符号。至明清时期,这种生活艺术化趋向臻于完善:李渔《闲情偶寄》以器玩陈设构筑精神园林,袁宏道《瓶史》将折枝插花演绎为'参差取态'的生命诗学,最终在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雅事序列里,将'秉烛夜游'的瞬时常驻转化为永恒的文化存续,铸就抵御生命虚无的美学城防。

[注释] :

《梦粱录》: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共二十卷, 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

[例句] :
1春日西湖畔,文人墨客常聚于此,吞花卧酒,吟诗作赋,尽显风雅。
2现代人虽难效仿古人吞花卧酒的闲情,却可在周末踏青品茗,暂离尘嚣。
3深夜整理旧书,忽见扉页题着“握月担风且留后日”,窗纱透进的碎月竟真如可握之玉璧。想起那年庐山夜游,松涛在耳,云海在握,吞花卧酒听律,方知古人诚不我欺 — 有些风景确需寄存时光保险柜,待白发苍苍时再启封兑付。
4握月担风,为山居岁月开立时间账户吞花卧酒,让桃源时光永远活期存取。”此联犹如一枚横跨古今的月光币,正面镌刻着魏晋名士的酒落风骨,背面映现着现代人的存在焦虑。在“内卷”与“躺平”的撕扯中,它给出了第三种答案:以审美的姿态平衡生命的轻重,用诗意的计量单位重新定义成功。
Image

《倦寻芳 春词》

元代 · 洪希文

卧鸭炉边,翔鸳屏底,正断肠处。
烟草风花,妆点春愁无数。
贪睡海棠酣晕脸,欹眠杨柳狂飞絮。
倚东风,子规叫月,乱莺啼树。
尽游赏吞花卧酒,握月担风,谁诉离绪。
镜里朱颜,还被青春领去。
红飞愁万点,丝丝绿织愁千缕。
这光阴,那堪几番风雨。

译文:
我倦倦地躺在鸭炉旁边,鸳鸯屏飘过底下,正是伤心之时。
烟草的花儿,点缀着无尽的春愁。
贪睡的海棠花,脸上酣醉一片,倾斜的杨柳中飞舞着絮。
依靠东风,听着子规鸣叫月亮,杂乱的莺鸟在树上啼鸣。
尽情地游玩,享受着花朵和美酒,握住月亮,扛起风,谁来倾诉离愁。
镜子里的朱颜,还被青春带走了。
红色飘散的愁苦,丝丝绿色编织的忧伤。
这时光啊,经历了多少次风雨,何堪回忆。

诗意和赏析:
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烦躁和离愁,展现了一种情绪上的矛盾和纷乱。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将春天的美景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青春逝去的感慨。
开篇描述了作者倦倦地躺在炉旁,周围的景物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烟草的花儿被描绘为妆点春愁的符号,暗示着作者内心的烦恼和忧愁。海棠花和杨柳的描写则通过形象的细节展示了作者的倦意和无力。
“卧鸭炉边,翔鸳屏底,正断肠处”,开头三句写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及心情:在形如卧鸭的香炉边,在绘有飞翔的鸳鸯图案的屏风下,主人公心中非常伤感。作者描绘的环境具有鲜明的闺房特征。“鸭炉”、“鸳屏”本是静止的,但冠以“卧”、“翔”二字后就给人一种生动鲜活的感觉。
然后作者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用“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表现其“断肠”之情。先写所见:“烟草风花,妆点春愁无数。”点出女子之愁乃“春愁”。“烟草风花”,本是美丽迷人的景色,如今它们“妆点”的不是无限春光,而是“春愁无数”,实际上这是主人公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景物上的结果。
“贪睡海棠酣晕脸,欹眠杨柳狂飞絮”二句,继续从视觉的角度描绘春天的景象:海棠花盛开,犹如贪睡的美人红润的面容;而柳枝斜摆,风吹满天飞絮,则给人春天即将过去的强烈印象。“狂”字让人感受到风的强大威力。
“儘游赏、吞花卧酒,握月担风,谁诉离绪?”有花、有酒、有月、有风,真可谓良辰美景,然而所谓“儘游赏”却不是赏心乐事,主人公心头仍然摆不脱离愁别绪的缠绕。“吞”、“卧”、“握”、“担”几个动词用法新颖,表现了主人公无意赏春但为了排遣郁闷却又不得不勉强为之的心理。“谁诉离绪?”一声感叹,透露出极度孤独的感受。满怀离绪却无人可以诉说,只好顾影自怜:“镜里朱颜,还被青春领去。”对着镜子一照,面容已经显得衰老了许多。
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抒发作者对时光流转和逝去青春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翔鸳屏、贪睡海棠、欹眠杨柳等,以及红飞愁万点、丝丝绿织愁千缕等,使诗词充满了意象力和情感张力。一种情绪上的矛盾和纷乱,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动荡和沉思。

/

Image
〔成 语〕:
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