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天堂 安庆敏 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原邢台县(今信都区)城计头乡城计头村曾有一支生存了六十多年的“淮调”戏班子。 说起这个戏班子,那可是当年城计头村人的骄傲,更是一个亮点。细说起来,这里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传在很多年前,城计头村附近的奶奶顶上,有家道观,有几个道士把道家音乐演奏的炉火纯青,方圆几十里的大户人家遇有丧事,都要请他们去诵经演奏,来超度亡灵。 ![]() 而在此时段,城计头村也出过一位远近有名的“大师级”的风水先生,常年云游四乡。 这样,他便与奶奶顶的道士经常往来,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 受奶奶顶道士音乐的影响,城计头村就有了几个音乐天赋很高的人,慢慢也学会了吹拉弹唱。 随着时间的变迁,乐器演奏代代相传,就这样,城计头村也就出了一批能吹会拉、能唱会弹的人。 ![]() 随着城计头村这些爱好吹拉弹唱的人演艺水平越来越高,乐器演奏也随之一代代相传下来。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城计头村这批批能吹会拉、能唱会弹的人,就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一支秧歌演艺队,领头人是石明荣。 当时,他们的服装道具特别简单,不过是几身简单的红、黄、绿长袍子,还有几顶小丑相公帽,就这样吹吹打打,手舞足蹈上演了,既可以在大街上游走表演,又在舞台上演民间小调。 如当时上演有《王大娘扒缸》、《刘寡妇上坟》等剧目。石明荣表演的《王大娘扒缸》极具特色,动作滑稽,腔调悠扬。不久,便名扬四里八乡,深得广大村民的喜爱。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人们不再仅仅滿足于大秧歌这一种单调演出形式,而追求更高一级的文化生活的享受。 ![]() 爱看戏的村里人纷纷建议,扩大大秧歌的演出阵势。在征得各家族人和村长同意后,由石明荣牵头,从河东请来了一位能教戏李姓先生。 这位李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民间艺人,他所传的剧种是“梆子腔”,又名“淮调”。 舞台上的文武场及各种行当,这李先生一应俱会,一手全拿。 在城计头村打拼数月,成绩斐然。 不但“打”出了一个得到城计头村里人认可赞赏的文武场,还传授教会了几本大戏。 如:《包头山》《瓦岗寨》、《双龙会》《破洪州》《白玉杯》等传统大戏。从此,城计头村的大秧歌便升级转身具备了演大戏的戏班子。 一开始,戏班子还是城计头村原来大秧歌的家底,还是原村秧歌那些老物件,用了多年后也是破旧不堪,难撑门面。 以至戏班子演出时,不得不跑到老庄和、河下等村去借人家的演出服装。 这不但费时耗力、耽误事,还为此招致了外村几个“不知高低,嘴上没把门”人的嘲笑。 ![]() 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说什么:“城计头的戏,再别提。麻秸秆的枪,裹脚条的旗。”这声音特别刺耳,让城计头人听着心里很下舒服,于是就由戏班子团长牵头,除演员拿出一部分资金外,又动员村里人集了些资,购置了一批新的道具、行头戏装。这样用起来得心应手,穿起来也光鲜亮丽,令村里人美极了,演员们演戏的劲头更大了。 同时也把那几个“口无遮拦”人的嘴给堵上了,终于不再那么随意的败说戏班子了。而城计头众乡亲的心里也舒服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城计头戏班初建,由于演员的演技水平有限,所以名气并不大,只限于在本村及周边的几个村子演出。 ![]() 这就是城计头村戏班在建立初期的情况,那是最早的代表人物及是石明荣。 但因他过世太早,尽管演技出众,而大多后来人还是没能一睹到他的舞台风采,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第一代主要演员分别是团长石明荣;出演红生的是王有德;白脸是石光金(老沾);小生是石见利、苗文俊;老生是石见兴;青衣是王有银;丑角是石光宝(造宝)等。文武场里,司鼓是石清利、石修合;板胡是苗清田、王有生;笛子有石金虎、苗贵金;锣镲有石明修等。 相关文章链接: 魅力太行 ·河北邢台 ‖ 俯瞰:邢西大山里的城计头村好文推荐 冬日里的邢台西部山区:简单生活,朴实情怀邢台西部山区的绿色宝藏——咕噜赶蛋的菜瓜漫舞故乡的狗尾巴草:一抹难忘的田园风光回忆四十年前种谷子--山地谷壮米飘香魅力太行·河北邢台·冯兵绪 ‖ 山药蛋记忆麦黄杏熟:难忘那苦乐的年少岁月魅力太行·河北·冯兵绪 ‖ 醉是桑椹挂满枝当年重阳节,送给聋爷一碗羊肉饺子一根黄瓜,满载母亲菜园的记忆绿水青山间,难忘故乡水磨房的悠悠水声与乡愁情怀邢西家乡的核桃,承载的是满满的温情与故事寻回童真,一石激起千层乐——打水漂的快乐时光岁月悠悠,老院蜀葵红——记忆中的一抹亮色穿越时光的长廊,探寻那山那水间静默的石碾子谷雨润物,槐花飘香醉人间难忘那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杏花盛开邢西美飞过窗外的小燕子——回忆儿时燕子筑巢到我家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难忘当年挥耙搂叶子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姑父那叮叮铛铛的铁匠铺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黄橙橙的煎饼味儿悠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