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宜忌 | 谷雨防湿预警,莫让湿邪困住你

 凤凰杏林学堂 2025-04-19 发布于江苏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Grain Rain

谷雨,三月中。

自雨水后,土膏脉动,

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谷雨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标志着春季进入尾声。暮春的雨脚渐密,天地间似有一双无形的手,将水汽揉进每一寸呼吸。谷雨至,湿邪始动,湿重如裹,黏腻难祛,身体的倦意与滞重更是如影随形

到底什么是湿邪?

湿邪又有什么特性?

湿邪入侵会有什么症状?

防湿邪免伤阳

GU YU

2025.04.20

湿

邪气致病

湿邪是可致病的外邪,具有重浊、黏滞、驱下的特性,像水一样,中医形象地称之为“水湿邪气”。

从雨水渐多的清明开始,湿邪逐渐活跃,历经谷雨,在长夏——夏秋交替之际达到顶峰。其活跃程度与温度以及湿度息息相关。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湿热交织就像蒸笼一样,最容易让湿邪趁虚而入。

长期生活在偏潮湿的环境中,或者经常要接触水的人,尤其要当心这个“黏人精”。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的地方或水中作业者更易感染湿邪。它悄悄入侵人体后,会让人感觉身体沉重、头脑昏蒙,就像穿了一件湿衣服,甩也甩不掉。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阴盛则阳病,湿邪会耗伤人体的阳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那么湿邪就是脾脏的“死对头”了。湿邪常困脾,使脾阳不振,导致水湿内生停聚,进而引发痰饮、水肿等。

当湿邪侵袭不同部位时,会产生不同的症状,比如湿阻胸膈,就会胸闷、咳喘;湿停下焦,也就是肾脏、膀胱、大小肠等,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利、水肿等情况。

湿

特性重浊

湿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浊”二字。

· 先说“重”——想象一下刚游完泳或者泡了温泉,打算上岸休息一下,一出水吸饱了水的泳衣好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沉甸甸地拽着你,让人迈不开步子。湿邪入侵的感受就如这般,身体像灌了铅、头沉重得像顶了个水桶,四肢好似绑着沙袋。

这种“湿痹”,也称为“着痹",让关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活动起来像生锈的机器。与风邪为主的“行痹”痛不一样,着痹痛有定处,本身沉重,不能在体内随意窜动,像被胶水固定在某处一样,附着难移。

· 再说“浊”——湿邪就像身体里的“污水管”破裂,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湿邪在上表现为皮肤油腻、眼屎增多;在下则小便浑浊,大便粘腻不爽。这些“脏兮兮”的表现,都是湿邪在作怪的证明。

湿

特性黏滞

“黏”为黏腻,“滞”为。湿邪的这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症状的黏腻——和“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分泌物、排泄物黏腻不爽,比如小便涩滞不畅、大便黏滞不爽、口舌黏腻、舌苔厚腻等,这些都是“黏”的表现。想象一下出汗后,皮肤表面又黏又湿的那种感觉。

·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的最佳代表湿邪当之无愧,这是由湿邪黏滞的特性决定的。试想一下,满头飘逸的长发,一不留神粘上了胶水或者嚼过的口香糖,那个清理难度和时长,让人恨不得直接剪掉。所以想要清除身体里已经感受的湿邪,往往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湿

特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就像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伤及人体下部。

但别以为湿邪只会“蹲守”下半身!这个狡猾的敌人一旦找到“帮凶”,就能在全身兴风作浪。湿邪虽多发于下,并不仅限于下,上下内外,尤其是兼加其它邪气时,它哪儿都敢去。

·与风邪相合,搏结于皮肤,可导致湿疹、疥疮等皮肤病;

·与暑邪相合,暑湿弥漫三焦,会导致身热、面赤、头晕、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等。

令养生

谷雨时节气温上升,降雨明显增多,空气湿度较大,四季之末应脾,中医认为谷雨时节易形成湿邪困脾的病态,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出现食欲不佳、便溏腹泻、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症状。而湿邪久聚不化,就会化热,变为湿热。

因此,健脾祛湿、助脾运化是谷雨时节养生调理的重点。

对生冷油腻食物说“不”,忌食冷腻以养脾,有助于涵养胃气,促进营养吸收;同时清热祛湿,益肺补肾

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多吃些健脾胃、祛湿的食物,如山药、黑豆、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白萝卜、菠菜、冬瓜、鲫鱼等,为入夏打基础。

茉莉薏仁茶

【材料】

茉莉花10克,炒薏苡仁15克,清水适量。

【做法】

将炒薏苡仁放入养生壶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煮10分钟;再将茉莉花放入茶杯里,用烧好的薏苡仁水冲泡,稍凉后即可饮用。

【功效】

健脾除湿,疏肝解郁

谷雨 时节,大自然中的湿气逐渐活跃。这种潮湿的环境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特别是脾胃功能。潮湿易伤阳气,注意防湿邪侵袭,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外邪来袭自然也无需担心了。

本文作者

马淑然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

清代御医韩一斋第三代传人,北京妇科名医刘奉五第二代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卫视“养生堂”主讲嘉宾。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