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等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也已然成为我国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大任务。 2016年,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我国开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所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指出要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底,陕西西安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截至目前,全国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共有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安5个城市。 一、上海张江:上海光源照亮微观世界2016年2月16日从上海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已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的规划面积已从95平方公里扩展到约22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心两核、多圈多廊”的空间布局。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培育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科学城已集聚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9%,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上海70%。 在上海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的背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功不可没,为原创研究提供了利器。“十四五”时期,张江布局了五代光源预研等新一批设施项目,将继续打造以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为核心,生命、能源、海洋等多领域大科学设施高度集聚的创新策源高地。过去10年,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4个增至15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其中,上海光源自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一直是我国服务领域最广、运行成效最好、综合产出最显著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截至目前,上海光源已为超过8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6万多人次科研人员提供服务。 三、合肥:“人造太阳”点亮未来能源之光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继上海张江之后,合肥成为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几年来,合肥全域联动,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在原始创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前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在2023年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第40位,较上年提升了15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近3年上升7位。 目前,合肥科学中心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等4个大科学装置,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还有9个,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超过1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EAST装置自2006年建成运行以来,等离子体运行次数超过15万次。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 三、北京怀柔:“数字地球”模拟全球风云北京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2017年5月获批,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00.9平方公里,于2018年全面开建,计划到2030年建成。科学城围绕物质、信息与智能、空间、生命、地球系统等五大科学方向,布局了37个科学设施平台,6个大科学装置、17个科教基础设施、14个交叉研究平台,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建设的13个。这些设施累计向全球开放机时超过123万小时,成为全球科技设施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怀柔科学城已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在怀创新主体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2023年度北京市科技奖26项。服务在怀高校院所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26个,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中被成为“数字地球”的“寰”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观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自2022年10月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寰”的能力一直在升级。“寰”于2024年11月发布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EPICC-Model,实现了PM2.5、臭氧、沙尘等的一体化模拟与溯源,分辨率达到1公里和1小时。 四、大湾区:“超级显微镜”尽显“微”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境内,是我国第4座重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松山湖科学城近年来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已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加速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截至2022年4月,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2024年1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计划将打靶束流功率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 五、西安:加速构建授时系统“星地一体化”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双中心”城市。至此,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的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批复建设,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基石。西安集聚了中国航天的1/3、航空的1/4的科研单位和生产力量,是中国航天航空动力之乡、中国兵器工业重镇。整座城市的国防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硬科技产业集群。 随着“双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总面积占地15.6平方公里,产业人口43.7万人,通车道路117公里,硬科技产业区已聚集近4000家企业,汇集三星、比亚迪、中兴通讯、奕斯伟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培育形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卫星应用五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生命健康、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加快建设,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在国际授时服务领域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各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并将其视为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全国科技创新竞争,促进更多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