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半部华夏史; 千行诗,满卷烟水情。 ![]() ![]() 桨声欸乃处,舟过莲塘驿的菱花香;月色昏黄时,星火摇曳的瓜洲古渡头。从隋唐的漕船帆影,到宋元的驿亭题壁,大运河不仅用波涛串联起南北命脉,更以诗行记录着文人的离合悲欢。 那些停泊在诗词里的水驿渡口,是商贾往来的要道,亦是文人墨客泼墨的砚台。他们将运河沿岸星罗棋布的渡口驿亭,幻化成了一个个诗意的句读,记录下绚丽的山川风物,抒发着深切的离情别绪。我们打捞起江浙段大运河里流淌的动人诗章,与君共赏那优美的词句,品味诗人的婉转情思。 ![]() 淮安·莲塘驿 烟露菱花映孤客 01 盱眙莲塘驿 唐·李益 五月渡淮水,南行绕山陂。 江村远鸡应,竹里闻缲丝。 楚女肌发美,莲塘烟露滋。 菱花覆碧渚,黄鸟双飞时。 渺渺溯洄远,凭风托微词。 斜光动流睇,此意难自持。 女歌本轻艳,客行多怨思。 女萝蒙幽蔓,拟上青桐枝。 ![]() ![]() 淮安莲塘驿,作为大运河畔的重要驿站,在这首诗中褪去了漕运的喧嚣,化作一幅烟水朦胧的长卷。 开篇勾勒出初夏运河沿岸的蜿蜒景致:远村鸡鸣隐约可闻,竹林深处传来缫丝的窸窣声,一派江南农桑的恬静。而莲塘的晨雾与露水浸润着楚地女子的肌肤,将自然之美与女性柔婉相融,运河滋养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人文风情。菱花覆盖碧绿水渚,黄鸟双飞掠过天际,菱角与飞鸟的意象交织,极尽运河自然之美,又潜藏着旅人形单影只的孤寂。 运河羁旅,逆流而上的舟船与随风飘散的私语,道尽漂泊无依的怅惘;而“女歌本轻艳,客行多怨思”的对比,更凸显了江南风物的明媚与游子心境的苍凉。这位以边塞诗闻名的李益,在此处暂敛金戈铁马之气,以细腻笔触捕捉运河烟水中的一缕轻愁——或许正是仕途失意的他,借莲塘驿的柔美与孤清,抒写人生逆旅的喟叹。 ![]() 扬州·瓜洲渡 明月流水诉离情 02 1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瓜洲渡,这个长江与运河的交汇之处,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变幻与人间的悲欢离合。王安石的一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得瓜洲渡成为了游子心中永远的思乡象征。瓜洲渡在运河的润泽下,是旅人往来的重要节点,运河繁忙映衬诗人停船于此的思索,那数重山峦不仅隔开了他与故乡钟山,更像是变法途中的重重阻碍。 运河两岸在春风轻抚下绿意葱茏,彰显着运河滋养下的蓬勃生机,可诗人思归难归,在运河边瓜洲渡的月色笼罩下,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变法前途的迷茫交织,产生对人生命运的悲怀慨叹。瓜洲渡见证了运河的繁华与变迁,诗人借运河之景,抒内心之愁绪、怀壮志之难酬,将运河的历史厚重感与人生的无常变幻从一段诗句里举重若轻地吐露出来。 2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笔下的瓜洲渡,是相思的终点,亦是愁绪的起点。词以汴、泗二水奔流千里的轨迹,勾勒出离人南归的迢迢长路,如一曲绵长的离歌。流水不止,象征离别的不可逆转;而“吴山点点愁”则以拟人化的群山,将江南风物染上浓重的哀怨。 此处的瓜洲,是地理的渡口,更是情感的渡口——汴泗之水携着诗人对侍妾樊素的眷恋汇入长江,最终消逝于不可追的远方。词末“月明人倚楼”的剪影,将闺怨化为永恒的等待,月光下的瓜洲渡,承载了跨越时空的相思。 ![]() ![]() ![]() 镇江·金陵渡 夜江星火寄归愁 03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 ![]() 金陵渡如今位于镇江瓜洲的对岸,是运河流入长江的又一个关键咽喉,平日里商船、客船穿梭,极为热闹。可诗人投宿于小山楼,身为旅人,满心都是孤寂之愁,运河的繁华与诗人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夜色中的渡口褪去白日的喧嚣,潮水退去后,夜江在斜月映照下更显静谧,江面唯余斜月清辉与对岸三两星火,透着几分宁静与苍茫。 远处瓜洲的星火,在茫茫夜色里闪烁,诗人望着运河对岸的夜景,那微弱的光亮,让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愈发浓烈,不知前路在何方。微弱的光芒映照出旅人远行的苍茫之感,这摇曳的灯火,既是对岸瓜洲的实景,亦是羁旅孤愁中苦苦支撑的念想——星火如希望般渺茫,却又在暗夜中昭示着归途的方向。 ![]() 杭州·西陵驿 春潮晚泊怜乡树 04 春日留别 唐·孙逖 春路逶迤花柳前,孤舟晚泊就人烟。 东山白云不可见,西陵江月夜娟娟。 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 ![]() ![]() 西陵渡是浙东运河的起点,白日里,春路逶迤,花柳夹道,漕船停靠于烟火人家旁,展现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机;至夜间,西陵渡头月色朦胧,江潮声渐起,勾勒出运河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忙与静谧交织的独特美感。“春江夜尽潮声度”更以潮水涨落的自然律动,暗喻运河贯通南北的流动性,舟船随波远行,表现运河水路长卷之态。 全诗以“孤舟”为情感支点,贯穿离愁主线。诗人夜泊西陵,目不可见“东山白云”,唯见“西陵江月”,借自然景物的遮蔽与凸显,暗喻仕途漂泊的迷茫与孤独。尾联以空间递缩的视角,写舟行渐远、故土山川消逝于视线,而江南绿树却成为愁思的载体,这种“身离江南,心系江南”的矛盾,既是对故乡的眷恋,亦是对前路未知的惶惑,折射出唐代文人宦游生涯的普遍心境。 渡口驿亭运河繁荣的见证者,承载着商贸往来的繁忙;更是情感的寄托处,凝聚着文人墨客的离合悲欢。诗人们或因仕途坎坷而喟叹,或因思乡心切而愁绪满怀,或因离别相思而黯然神伤,这些复杂的情思都随着运河的水波流淌至今。 今日,当京杭大运河重现“全线通水”的盛景,我们重读这些诗行,不仅是在回溯历史,更是在寻找那条连接古今的精神之河。 ![]() 文案 | 刘安骊 排版 | 张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