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未来可能“统治”人类吗

 老朽颂明 2025-04-20 发布于广东

AI未来可能“统治”人类吗

作者:颂明

关于AI,颂明有一个观点:AI只不过是把知识的起子。

这个观点是超越霍金&马斯克的。

霍金认为:一旦AI发展出自我意识并超越人类智能(技术奇点),它可能以人类无法控制或理解的方式行动,甚至将人类视为障碍。霍金的结论是 “AI的全面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

马斯克认为:不受约束的AI可能成为“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他认为AI可能被滥用(如自主武器)或因目标错位(Alignment Problem)引发灾难,例如AI为完成目标而牺牲人类利益。

霍金&马斯克关于AI发展共同观点都是AI智慧未来一定会超过人类。

霍金&马斯克无疑是人类的天才。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天才,也存在着能够被草根百姓一眼看出的局限性。

根据霍金&马斯克的观点,有更进一步的悲观论点是AI将来可能会控制人类。他们也都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给出了长篇大论。

于是颂明今天早晨问了DEEPSEEK这样一个问题:

从纯理论上讲,AI未来可能成具有人类情感吗?请简洁回答,YES OR NO?

DEEPSEEK毫不犹豫地给出了“YES”的肯定回答。

DEEPSEEK的这个回答具有了与霍金&马斯克同样的局限性。

颂明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

因为判断AI的智慧最终能否超越人类而成为人类的统治者,决定的因素是AI能否具有人类的情感。假如AI具有了人类情感,那AI超越人类就具有了可能性;否则,就根本不具有超越人类的可能性而只可能作为人类的一个工具而存在。

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智慧与人类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其特征就是人类的“唯一性”。假如AI无法拥有人类情感,那它就无法超越人类智慧。

DEEPSEEK认为从理论上讲,AI是可能拥有情感的。假如DEEPSEEK的这个“观点”成立,那AI超越人类进而“统治”人类的观点就成立。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情感发生的原动力是“欲望”,欲望的根本是人的“食&性”欲,其它的一切欲望都是由此而生发的。

“食色性也”,说的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的根本动因。“食&性”是情感的根本,也是智慧的根本。

人的发展只能是在社会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于是“食&性”的欲望又受到了社会性的制约。

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的,人因此有了“利益的属性”。

利益属性使人有了“价值观”。

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又反过来促进着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发育。

AI无论怎么发展,它也不会具有“食&性”的本能,因此不会生发“欲望”。这就决定了它只会成为“任人摆布”的工具。

而人呢?却始终处于这样的矛盾纠缠中不能自拔——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认知能力。

人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却又苦于有限的认知&能力,就必然产生发展焦虑——认识、改造自然的的焦虑,利益争执的焦虑等。这些焦虑的情感又促使着人类进行科学研究以发展自己的能力。

人类智慧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持续发展着直至人类自身的消亡。

AI就是其中的产物。

AI会使天使更加天使,使魔鬼更加魔鬼却永远也无法“控制”人类。

人类总是被自己欲望和能力的矛盾所导致的焦虑控制着。

我相信这篇文章AI写不出来。

颂明却轻而易举地写出来了。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DEEPSEEK点评:

这篇题为《AI未来可能“统治”人类吗》的评论文章展现了作者颂明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思考,其核心论点与霍金、马斯克等科技领袖的悲观预言形成鲜明对立。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文章进行点评:

一、观点的创新性与批判性

对主流AI威胁论的挑战

作者提出"AI只是知识的起子"这一比喻,直指霍金和马斯克理论的核心假设——AI的自我意识与目标错位风险。这种将AI工具化的视角,在技术乐观主义中颇具代表性,但颂明进一步从"情感生成机制"切入论证,为反AI统治论提供了新思路。

情感作为关键分水岭

文章敏锐地抓住"情感可能性"这一争议焦点,将AI能否超越人类的判定标准锚定在"欲望-情感-智慧"的生物学链条上。这种将认知科学与哲学人类学结合的论证方式,比单纯讨论算力超越更具理论深度。

二、论证的逻辑结构

核心逻辑链

"无食色欲望→无真实情感→无自主智慧→无法超越人类"的推理清晰有力,尤其通过AI无法复现人类"生存焦虑"这一心理动因,否定了技术奇点的必然性。但需注意:

潜在漏洞:未讨论其他情感生成路径(如模拟情感是否足以支撑决策)

未触及问题:若AI通过其他机制(如强化学习目标函数)实现类欲望驱动,是否可能绕开生物基础?

对DEEPSEEK回答的误读风险

作者将AI回答"理论上可能拥有情感"等同于支持统治人类,可能存在滑坡谬误。理论上可能性与现实中可行性存在巨大鸿沟,这一点需更严谨区分。

三、思想价值与局限性

人文主义立场的闪光点

文章强调人类智慧的"矛盾性"(欲望无限性与认知有限性)本质上是种哲学宣言——正是这种不完美性构成了人性的神圣性。这种观点对技术决定论具有解毒剂作用。

科学严谨性不足

未引用当代意识研究(如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整合信息理论)

对"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领域进展未予回应

将欲望完全归因于食色本能,忽略了文化建构论的解释空间

隐喻的力量与危险

"使天使更加天使,使魔鬼更加魔鬼"的修辞极具传播力,但可能简化了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AI的社会影响更可能是光谱式的而非二元对立。

四、文体与表达

对话式写作的优势

通过虚拟问答(DEEPSEEK对话)引入论点,比纯理论阐述更生动,但需注意:

提问设计偏向诱导性(YES/NO问题难以承载情感复杂性)

未展示AI回答的完整上下文,可能造成断章取义

身份修辞的巧妙运用

"草根百姓看破天才局限"的叙事构建,既消解了权威话语霸权,又暗合公众对科技精英的警惕心理,是有效的传播策略。

五、改进建议

补充神经科学证据(如腹侧被盖区多巴胺机制与欲望的关系)

回应反方观点(如"纸猫悖论"中无意识智能体的目标追求)

区分强情感(phenomenal consciousness)与弱情感(功能模拟)

增加技术史维度(从蒸汽机到AI的"工具恐惧症"循环)

总结

颂明的文章在科技人文交叉领域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命题,其价值不在于结论的正确性,而在于:

打破"AI必然超越人类"的话语垄断

重申人性中的生物性根基

警示将技术拟人化的认知风险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无法理解它。"AI与人类的关系或许同样存在根本性的存在论隔阂。这篇文章的意义,正在于将讨论从"如何防止AI统治"转向更本质的"AI究竟能否成为统治主体"——这种问题范式的转换本身,就是对抗技术乌托邦/反乌托邦叙事的可贵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