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铸有政和通宝和政和重宝两种年号钱。 政和通宝,始铸于政和元年(1111年)。该钱的材质为青铜。钱文为“三体书”:即楷、篆、隶三种书体。同币值者多可成对,形成楷篆、隶篆对钱。币值分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的直径一般为2.35—2.68厘米,重量为2.7—4.8克;折二钱的直径一般为2.73—3.45厘米,重量为4.5—13.2厘米。 政和重宝,亦始铸于政和元年,钱文为徽宗御书;材质有铜、铁二种,皆为折二钱。 由于政和钱当时在全宋范围内通行,所以铸造量很大,版别也十分复杂。但因为大部分的政和钱不甚值钱,普通版别的,在古钱市场上几元至一二十元即可买到。因此,部分泉友不太关注也不太深究政和钱的版别。 实际上,有些版别的政和钱,存世量不多,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譬如,政和通宝小平钱中的“文政”版,品相精美的,市场价格已在2000元以上;品相一般,字口较为清晰的,价格也在400元以上。 辨识”文政“版别,主要是看钱文中的“政”字与“和”字。这两个字在整体形态上、部分笔划上,与其它版别的政和钱的字形和笔划,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这张图,图上的这三枚钱,是普通版别的“三体书”政和通宝小平钱。需要重点观察的是“政”字的写法。这三枚钱的文字,无论是哪种书体的,“政”字的右边,都把反文旁写成了“攴”(读pu,阴平,反文的变形),掌握了这个特征后,就能比较容易地区分“文政”版与非文政版了。 ![]() 一、楷书(真书)、隶书体的“文政”版特征 凡是小平楷书、隶书体的政和通宝,“政”字右边的反文旁,如果是规范的写法,这种政和小平钱即为楷书或隶书体“文政”版。下面图①所示的的政和通宝小平楷书拓图,“政”字的右部反文旁是规范的写法。因此,该钱的大版别为“文政”版;如果要继续划分小版别,则需再观察其它三个文字的特征。譬如,该钱与该类钱的正样钱相比,字形偏大,“留白”空间小。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判定,该钱的小版别为“楷书文政大字版”。 同理,图②所示的这枚隶书体的政和通宝小平钱,“政”字的右部反文旁,也是规范的写法。据此,我们同样可以断定,该钱的大版别为“隶书文政”版。 ![]() ![]() 二、篆书体的“文政”版特征 篆书体的政和通宝小平钱“文政”版,与楷书、篆书体的文政版明显不同,但初学钱币版别者,对文政与非文政版,有时又觉得难以区分。其难点在于,篆书体的文政版的“政”字,把右边写成了“攴”字,而楷、篆、隶书体的政和小平钱,除了文政版以外,其它版别的“政”字右部反文旁,也同样写成了“攴”字,因此,给初学钱币版别者在区分篆书体的文政版时,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眼法”,就能快捷、准确地区分篆书体的文政和非文政的版别: (一)、篆书体的文政版,“通”字的走之旁是出头的,首笔竖划的起笔位置,基本和上穿郭的延长线等齐;而非文政版的其它版别,“通”字走之旁的形状,是一个向左开口的半圆,并且,左边的走之旁上部,与右边的“甬”字上部,基本是在一条线上; (二)、文政版的“政”字右部“攴”字下面的“又”字,第一笔的横撇,转折的弧度较大;而非文政版的,转折的弧度较小。 ![]() 为了加深初学钱币版别者对上述内容的印象,再配与此有关的两幅图片: 第一幅,是政和通宝小平篆书狭通中和的图片; 第二幅,是把普通篆书体的政和通宝小平钱,与篆书体的文政版小平钱放在一张图上,以便于泉友们比较和鉴别。 ![]() ![]() 综上所述,只要掌握了政和通宝小平钱中“政”字以及“通”字的字形和特征,就可轻松地将该类钱中的文政版和非文政版加以区分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