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盗汗医案两则:抓住“三仁汤”的清宣之功

 铁毛l 2025-04-20
中医书友会第421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汗是一种津液病,出汗异常不仅要想到气虚或阴虚导致津液外泄,也要想到有湿热之邪迫汗外出的可能。文中湿热为汗,自汗盗汗均有可能,具体还得从出汗部位、出汗性质、舌脉等综合判断。

—本文约1813字,预计阅读5分钟—

图片

三仁汤治汗举隅

作者/刘咏,潘明义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不渴、苔白、脉弦细濡。

笔者抓住其清、宣之功,用治某些汗证,有立竿见影之效。

一、自汗

  • 例1
周某,男,32岁,1997年11月14日就诊。
日间汗出,动则尤甚,头重,脘痞,口干口苦,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此为湿热熏蒸,气机不畅,热迫津外泄。治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处方

三仁汤加减:杏仁10g,滑石18g,通草12g,白蔻仁6g,薏苡仁15g,法半夏10g,竹叶12g,石菖蒲12g,龙胆草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服3剂后,汗出明显减少,余症减轻,排便通畅,舌红,苔淡黄腻,脉细滑。上方去龙胆草再进5剂。追踪汗出已止,身轻口和,二便通畅,舌脉正常。
  • 例2
黄某,女,50岁,1998年7月29日初诊。
日间多汗,动则更甚,伴阵发性烘热,随之汗出浸衣,日发数次,腰腹胀满,口干欲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微数。
此乃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处方

三仁汤化裁:白蔻仁10g,杏仁10g,薏苡仁12g,竹叶12g,厚朴10g,通草12g,滑石12g,法半夏10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8月1日二诊药后热气下行,汗出减少,口不干,腰腹仍胀满,苔转淡黄腻,此为湿热下移,气机不畅,继清热利湿行滞,上方加枳实10g,苍术10g,加强燥湿行气化滞之功。
8月4日三诊:热平汗止,腹胀已消,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微腻,系余热未清,去厚朴、枳实,再进3剂,病告痊愈。
临床上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肺气不足所致,治疗以益气固表为多。此2例中,前者为湿热熏蒸,后者为湿热郁遏,均为热迫津外泄致汗,故用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而取效。

二、盗汗

梁某,女,56岁,1997年12月1日初诊。
盗汗1月余,胸以上为甚,头颈汗出如浴,觉来方知,毛巾擦干,再入睡复然,每晚数次,异常痛苦。求治他医,或养阴清热,或益气固表,无效。来诊时见症同前,伴头麻头重,饮食、大小便正常,舌紫红,苔白,脉细微数。
辨为湿热熏蒸,气机郁滞。用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处方

白蔻仁6g,杏仁10g,薏苡仁15g,竹叶12g,通草12g,滑石12g,法半夏10g,丹参15g,石菖蒲12g,浮小麦12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12月4日二诊服药3剂,头颈汗出明显减少,每晚只醒一次,头麻头重基本消失,感腰胀痛,舌红,苔薄白,脉细此为湿热下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药已对症,继清热利湿,行气化瘀止痛,上方去浮小麦、龙骨、牡蛎,加用张锡纯活络效灵丹(即当归15g,丹参15g,乳香15g,没药15g)行气化滞止痛;杜仲15g,川断15g,补肾壮腰。
12月8日三诊面带喜色,诉头颈、胸部汗出已止,睡眠好,腰不痛,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微数。再进三仁汤原方3剂清余热利湿,病愈。
盗汗以虚热多见,治多滋阴降火,养血和营为主。但此例盗汗以常法治疗无效,故舍症从舌脉,以湿热论治,用三仁汤治愈。

三、体会

汗证临床分为多种,但以自汗、盗汗多见,临床辨证用药,不可拘泥常规,即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治疗亦不过益气固表、滋阴清热。
笔者认为南方高温多雨、气候潮湿,许多症状都与湿热相关,在汗证的辨治上,应考虑湿热阻滞,热迫津外泄这一病机。
三仁汤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苡仁甘淡,渗利湿热;法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消痞;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渗利湿热之功。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从三焦分消,出汗自止。
湿热往往与瘀血相搏,用药时加入活血化瘀药能促进湿热分消,提高疗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