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心陪伴,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失偶老人关怀服务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5-04-20 发布于广东


  作者 | 阮云华

  单位 | 深圳市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刘姨,65岁,女,2023年9月老伴因病去世,夫妻两人育有一子,目前和儿子、儿媳居住。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引发/重要事件:2023年9月份老伴因肺癌晚期离世

2.接案途径:服务对象儿媳妇主动找到社工,描述了婆婆的经历,希望社工能够协助婆婆从悲伤中走出来。

3.健康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65岁低龄长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自理,行动自如,无需其他人照顾。

4.行为表现:服务对象最近入睡困难,郁郁寡欢,经常默默一个人流泪,时常会想起与老伴的点点滴滴。

5.情绪状况:白天家里就她一个人,日常生活比较孤单,常常发呆,触景生情,思念老伴,常常情绪低落、沮丧。

6.家庭及经济状况:

(1)住房:服务对象居住地属于小区,居住环境舒适良好,楼下有空中花园,经常能够看到不少老年人在散步、健身、聊天。

(2)经济、家庭,生活状况老伴和服务对象关系和谐恩爱,经常能看到夫妻二人出双入对,但不幸的是今年9月份老伴因肺癌晚期离世。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无疑是第一种沉重的打击。服务对象目前和儿子儿媳妇孙子女一起居住,日常照顾家人生活,买菜、做饭,做家务。儿子儿媳有工作,有房有车,经济条件良好。白天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孙子女上学,各忙各的。白天家里就她一个人,日常生活比较孤单,难免会触景生情,思念老伴,情绪比较低落、沮丧。

7.人际关系/网络: 老伴离世之前,两老经常结伴干点小活,帮美团送菜清点订单蔬菜,并在居住的小区负责派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社交活动,也很少和其他老人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但是老伴离世后,服务对象一个人也没办法继续配送,所以日常生活除了家务活外,并无其他娱乐。由此可见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薄弱,非正式支持网络更多的是来源于家人。

、问题及需求分析(预估)


(一)理论运用

1.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惨,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提升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哀伤辅导尝试让服务对象与逝者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并且以健康的方式继续自己的日常生活,具体任务包括接受事实、经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关系上。

本案例中,老伴离世后,服务对象产生失落、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长时间会影响到了服务对象的生活和健康,社工借助哀伤辅导的技巧,陪伴她面对丧亲事实,倾听服务对象的感受,宣泄情绪,帮助服务对象合理化情绪抒发,协助服务对象勇敢面对事实,让服务对象逐渐走出阴影,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应该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它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服务对象因目前的社会环境与生理状态,影响了自身的心理状态,产生消极情绪,社工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包括缓解其低落情绪、关注其精神需求,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并为服务对象链接适合个体发展的环境中,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3.社会支持理论

该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工致力于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本次个案服务中,社工主要从个人、家庭、社区不同层面整合资源,为服务对象及家庭建构或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二)问题/需求分析

1.情绪疏导的需求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服务对象在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老伴“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老伴逝世后,服务对象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当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便滋生一种沮丧、伤心、孤单的心理,这些情绪长时间会影响到了服务对象的生活和健康。

2.建立和巩固社会支持网络的需要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薄弱,老伴在世的时候,两个人形影不离,出入都是结伴而行,很少和同小区的老人家建立友谊,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老伴去世之后,儿子儿媳白天忙于生计,孩子忙于学习,家里只有服务对象一人。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目标1:帮助服务对象疏导悲伤等不良情绪,协助她重新建立信心,使其正确处理丧偶的情绪以及积极面对生活。

目标2:增加服务对象社会参与,邀请其参与社区活动,协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目标3:增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协助其完成自我修复重建,促使其生活重回正轨。

(二)介入策略

1.运用哀伤辅导的技巧,陪伴她面对丧亲事实,倾听服务对象的感受,宣泄情绪,帮助服务对象合理化情绪抒发,协助服务对象勇敢面对事实,让服务对象逐渐走出阴影,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运用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在情景中”的观点,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包括缓解其低落情绪、关注其精神需求,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并为服务对象链接适合个体发展的环境中,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3.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社工从个人、家庭、社区不同层面整合资源,为服务对象及家庭建构或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四、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服务对象相关资料,了解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生活状况及其需求,制定服务,提升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社工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老伴因肺癌于2023年9月份离世了,走得很突然,也很快速,前后不到2个月时间。

服务对象和老伴生前感情很好,家庭生活幸福稳定,生前两人形影不离。老伴的去世给服务对象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打击。服务对象经常默默一个人流泪,郁郁寡欢,时常会想起老伴在的日子。

服务对象失去感情极好、相互陪伴的老伴,儿子儿媳白天忙于生计,孩子忙于读书,有时候身心俱疲,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服务对象自从老伴离去,悲伤情绪、孤独感常常围绕着,影响服务对象正常的生活和健康。

社工在面谈过程中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并及时给以回应,面谈中注意观察服务对象个人的生活方式,收集服务对象相关的信息,了解目前服务对象对生活的看法,明确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并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预估。

最后,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初步关系,澄清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为接下来将双方专业关系升级到信任层次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提供哀辅疏导,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协助服务对象走出悲伤情绪。

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老伴之前一直有脑梗,且有在积极医治,但在今年8月查出肺癌,老伴最终没有战胜病魔,于9月不幸离世。面对老伴的过世,服务对象突然失去了一个至亲,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在老伴过世初期,对服务对象造成极大的身心打击,伴随着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可以看出服务对象缺失生活重心的孤寂失落感犹然而生,整日生活在痛苦与失落中。

社工结合服务对象当前问题和需求,采用情绪疗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哀伤辅导,让服务对象认识到失去挚爱后产生的哀伤情绪是正常反应,改变她对哀伤的压抑状态,促进其对压抑的悲伤情绪合理的宣泄;同是对服务对象的遭遇产生情绪共情、同理,帮助服务对象认清老伴离世的事实,鼓励服务对象用平常心看待生老病死,陪伴她面对丧亲事实,共同面对困难,重新振作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认真倾听服务对象在描述当前的情绪,尝试以温和的方式引导服务对象接受挚爱之人离开的事实,与其一同分析目前生活所拥有的东西,让其在走出阴霾之后拥抱阳光,重新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鼓励走出家门,促进邻里互动,增加服务对象社会参与,邀请其参与社区活动,协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老伴还在的时候,俩人每天结伴出行,一起买菜、一起打杂工,晚上一起户外散步,几乎很少和小区的其他老人家约一起玩耍,也仅限于打招呼偶尔拉个家常。所以服务对象的邻里互动较少,朋辈支持网络薄弱。

社工在面谈中运用了倾听、回应等面谈技巧,结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在情境中”间接介入的服务方式,鼓励服务对象向过往的日子告别,接受老伴不在的事实,并将感情投注到新的关系中,尝试适应新的生活,鼓励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增加社区参与,拓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社交圈。

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剪影1

社工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的老年人活动,服务对象点了点头,微笑地告诉社工,最近都非常积极参加社区的老年人活动,感到非常开心,也认识了几个新的老年朋友。还表示最近媳妇都时刻留意居民群的信息,报名了几个老年人和社区活动,生活有了新的寄托,感觉很好。

社工给予服务对象很大的赞许和鼓励,表示很欣慰能看到服务对象的改变,社工从活动照片也能感受到服务对象参加活动的那份愉悦感。

第四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协助其完成自我修复重建,促使其生活重回正轨。

最近社工常常能在活动中看到服务对象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社区的活动当中,服务对象告诉社工,媳妇看到社区有合适的活动,都会第一时间报名,本人也是很愿意参加社区的活动的。社工给予了服务对象一个大大的赞。

服务对象还告诉社工,在活动中认识到了一个同小区的小伙伴,这几次都是结伴而来,晚上还能约一起散步呢。社工看到了服务对象脸上多了许多笑容,服务对象能够接受角色、生活的的转变,慢慢的走出来,社工表示很欣慰。

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剪影2

社工鼓励服务对象继续积极参加社区的服务,参加社区活动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增进了邻居之间的感情,还认识了新朋友,增强朋辈支持网络。服务对象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

服务对象媳妇给予的反馈

另外,社工还了解到,服务对象媳妇最近开了间服装店,由于媳妇白天要上班,所以需要服务对象帮忙打理门店,这也给服务对象新的一种寄托。

面谈中,社工主要运用了倾听、回应等面谈技巧,社工在服务中运用社会支持理论,通过社区服务的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扩展社交圈子。另外,本次服务中,家庭成员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服务对象建构及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第五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结案阶段,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服务过程,评估成效。

社工运用了总结回顾的技巧带领服务对象回顾个案服务的过程。

经过社工这几个月的跟踪服务,前期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根据服务对象的改变和在服务过程中的观察,评估服务成效:在情绪上,通过个案服务,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服务对象慢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接受了老伴离开的事实,开始对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期盼,社工鼓励服务对象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服务对象参与活动后的反馈

另外,通过社工的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老年人活动,鼓励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在活动中结交了新的朋友,尤其是认识了同小区的小伙伴,平时晚上还能结伴在小区里散步如此一来,服务对象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与老伴形影不离,建构并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增加了与家庭成员的间的沟通与互动,家人最近开了一家服装店,服务对象从中协助,有了新的寄托,也丰富了自己闲暇的生活,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经沟通评估,双方达成协议,同意结案,结束本次个案服务。

五、评估


1.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个案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与社工也建立了进一步的联系,有了情感寄托,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在服务过程中采用情绪疗法提供哀辅疏导,运用倾听、同理、回应等技巧,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压抑的悲伤情绪,协助服务对象走出悲伤情绪。通过个案服务,服务对象慢慢接受挚爱之人离开的事实。

社工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增强自信心,协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对象能够主动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了新的邻居朋友,扩大了社交朋友圈。

社工积极整合内外资源,透过继续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拓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社交圈,促进邻里互动,协助其完成自我修复重建;另外,服务对象媳妇新开一个服装店,让服务对象帮忙开店,服务对象有了新的寄托,进而增强服务对象对于家庭的归属感以及依赖感。 

2.服务成效

社工介入后,通过关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给予了服务对象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服务对象开始对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期盼。并鼓励服务对象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服务对象在社工的支持下,能够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增强自信心,协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并在活动中认识了新的邻居朋友,扩大了社交朋友圈。

六、总结与专业反思


(一)总结

1.灵活运用专业理论

个案服务中,社工能够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与实务相契合的方式展开工作,依据理论指导实务、实务紧扣目标、目标层层递进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开展工作,有效的将社工专业工作方法匹配服务对象问题需求,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困难,阶段性的实现具体目标,服务总目标统一化。

2.社工整合资源,灵活运用资源开展服务

社工更多的是整合社区的资源开展服务,邀请案主能够走出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与朋辈群体进行沟通交流,避免独居一个人在家中勾起与丈夫在一起生活的伤心回忆。如今案主已经走出了丈夫离世的悲伤情绪,走出家门与社区中同龄或者其他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脸上也有了往日的笑容以及往日的谈吐,自己也找到了新的寄托。

(二)专业反思

1.本次个案服务对象是典型的丧偶老人服务案例,在个案跟进中,社工秉持着“助人自助”的原则,为案主提供建议和方向。面对服务对象真诚、同理心是基础。在整个个案工作开展中,社工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以⼀种轻松、探讨的方式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在服务中恰当使用鼓励、引导、共情、回应等技巧,和服务对象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加速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同和信任。

2.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资源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社工整合各方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主要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服务,增强自信心,协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3.社工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和辅导的同时,尽可能的也与对服务对象的家人的联系和沟通,让服务对象能够得到更多的家人的关怀,不断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