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史上五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名人,都有谁?

 激扬文字 2025-04-20 发布于四川
收起

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5000年的悠悠历史,涌现出了无数的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

今天,我们不说那些开天辟地的帝王,只讲几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历史名臣。

其实在历史上,像这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名臣很多。

这些「扶大厦于将倾」的孤勇者,用智慧与勇气改写了历史的轨迹,在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刻下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血性。

个人认为能排到前五位的,应该是以下这几位:

一、管仲:从商人到霸主的设计师

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内乱后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如洗。一个曾三次临阵脱逃、六次经商失败的落魄贵族子弟,却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管仲的改革堪称「先秦版改革开放」:他首创盐铁专卖制度,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盐业和铁矿收归国有,通过政府调控价格,使齐国财政收入暴增数倍。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打破世袭制,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划分,将全国分为21个乡,其中15个乡专门培养职业军人,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兵民合一」制度。

在经济领域,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理念,首创粮食「准平」政策——丰年低价收购粮食,灾年平价抛售,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商人囤积居奇。

这些举措使齐国在短短十年内「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齐桓公得以「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成为春秋首霸。而管仲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甚至通过「衡山之谋」「菁茅之谋」等货币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堪称古代经济学的先驱。

二、诸葛亮:蜀汉危局中的「逆天改命者」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精锐尽丧于夷陵之战,南中叛乱、东吴背盟、曹魏虎视眈眈,这个偏安益州的政权已走到崩溃边缘。

此时,一个「躬耕于南阳」的书生站了出来。

诸葛亮的治国堪称「绝境中的精密机器」:他推行「依法治国」,首创「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的官吏考核制度,使蜀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

在经济上,他大力发展蜀锦产业,使「江东历代不蚕,而锦帛之供,皆仰于蜀」,用丝绸贸易支撑起北伐的军费。

军事上,诸葛亮的「空城计」虽为文学虚构,但其真实战略更令人惊叹。他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并非单纯武力镇压,而是通过「攻心为上」的策略,将西南夷纳入蜀汉体系,甚至组建「无当飞军」为北伐精锐。

在北伐中,他发明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难题,推演八阵图抵御曹魏铁骑,以一州之力五次北伐,让「天下奇才」司马懿只能龟缩不出。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三、郭子仪:再造唐室的「救火队长」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遽然爆发,叛军仿若燎原野火,迅速席卷中原大地。唐玄宗仓皇西逃,长安旋即沦陷。

此时,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将临危受命。

郭子仪的平叛之路堪称传奇:他先在河北嘉山之战中以少胜多,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余人,使河北十余郡纷纷反正。

后与回纥结盟,借四千精锐骑兵,在香积寺之战中前后夹击,收复长安,长安百姓「夹道相迎,涕泪沾襟」。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单骑退回纥的壮举——面对十万叛军,他解甲弃枪,孤身进入回纥大营,以「再造之恩」与「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回纥首领,化敌为友,联手击败吐蕃。

这位「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名将,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数次被削兵权又临危受命。

他的智慧不止在于军事,更在于政治——当宦官鱼朝恩派人掘其祖坟时,他没有借机清君侧,而是哭着说:「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以退为进化解危机。

郭子仪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能在战场上力挽狂澜,也能在权力漩涡中守住底线。

四、于谦:北京保卫战的「铁血文臣」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亲率二十万大军北伐瓦剌。然于土木堡一役,大军竟全军覆没,朱祁镇亦沦为阶下囚。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徐有贞等大臣主张迁都南京,明朝面临着「靖康之变」的重演。

此时,兵部侍郎的于谦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于朝堂之上厉声高呼:“倡议南迁者,当斩!”」

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他紧急调遣河南、山东备操军入京,整顿残兵不足十万的京营。将通州粮仓的八百万石粮食全部运入京城,避免资敌。

更创造性地将火器部队部署在德胜门、西直门等关键位置,以「神机营」的火力压制瓦剌骑兵。

当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城下时,于谦亲自坐镇德胜门,与敌军展开肉搏战,明军「人人自奋,以一当百」,最终击退瓦剌,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这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忠臣,在战后拒绝所有封赏,甚至将皇帝赐予的蟒袍锁入库中,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他的清廉与刚直,成为明朝士大夫的精神标杆,却也为自己埋下祸根——英宗复辟后,于谦被以「谋逆」罪名处死,抄家时竟「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但历史终究给了他公正的评价:万历年间,于谦被追谥「忠肃」,其故居被改为祠堂,至今香火不绝。

五、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塞防柱石」

1865年,中亚军阀阿古柏悍然入侵新疆。沙俄乘虚而入,侵占伊犁。英国亦妄图将南疆变为“缓冲国”。

那时,清廷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欲将资源投放于东南海防。

左宗棠愤然拍案而起,高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他以「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的气概,抬棺出征,率军从兰州出发,开始了万里西征。

左宗棠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先收复北疆乌鲁木齐,切断阿古柏与沙俄的联系;再集中兵力,一举攻克达坂城与托克逊,从而打开南疆门户。

在这场历时两年的战役中,左宗棠的军队克服了「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的困境,通过屯田、借洋款、开辟四条运输线等方式,保障了后勤供应。

更令人感喟的是,他于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豪情,震慑沙俄,最终经外交谈判收回伊犁。这场战役,收复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重塑了中国西北边疆的战略格局。左宗棠的功绩,正如他在兰州题写的对联:「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爱国者,永远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者。

结语

这五位「挽狂澜于既倒」的历史人物,跨越了从春秋到晚清的两千余年,他们的故事看似独立,却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当危机降临,总有人挺身而出,以智慧破解困局,以勇气直面死亡,以担当守护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