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雨春游黄金期

 熟年人生 2025-04-20 发布于上海

导言天地大美中的灵魂涅槃

今天四月二十日,谷雨。早晨醒来,满屏都是节气的祝福感言。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惜春社会心理膨胀蔓延,春心思动,莫辜负大好春光;康养保健的黄金时期,到大自然放飞心情,养成亲近自然、珍惜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谷雨初晴绿涨天,青旗画舫趁新烟。”当范成大的诗句意境穿越八百年时光依然鲜活如初,我们方知这个节气承载着何等丰盈的文化记忆。

谷雨不仅是大自然精妙的时令刻度,更是中华文明与天地对话的永恒诗行。此刻的江南,茶山叠翠,烟波浩渺,正以其最饱满的生命姿态,召唤着每一个渴望与天地共鸣的灵魂。

一、节气之美:天人合一的时令美学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湖州杼山的云雾茶园里,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获得了最生动的诠释。采茶女指尖轻触嫩芽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天地呼吸的韵律。陆羽当年在此问茶时,必定也感受到了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玄妙境界。每一片在谷雨前采摘的茶叶,都是阳光、雨露、云雾与时间的结晶,蕴含着《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明”的深刻智慧。

苏州洞庭东山的枇杷园里,满树繁花如雪。驻足其间,顿觉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意扑面而来。而杭州龙井村的十八棵御茶树前,新芽吐翠的沙沙声与山泉叮咚和鸣,恰似杨万里笔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意境再现。这些景致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之美,成为连通古今的精神道场。 

二、沉浸自然: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这句箴言在谷雨时节的江南得到了完美印证。漫步于宜兴竹海,万竿翠竹在春风中摇曳,发出沙沙天籁。置身其间,尘世喧嚣渐行渐远,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观竹,还是竹在观人。这种物我两忘的体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境界。 在太湖之滨的湿地公园,白鹭翩跹于芦苇荡中,其优雅姿态令人想起王维诗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当夕阳西下,水天一色,观者与飞鸟、芦苇、湖水融为一体,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化境。此刻方知,古人所谓“不以物役”的真谛,便是这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在状态。 

三、诗意行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精心设计的谷雨行程,实则是追寻古人足迹的精神之旅。从上海枫泾古镇的吴越界碑出发,看晨雾中的石桥流水,恍若穿越回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画江南。

转至苏州网师园,紫藤花架下光影斑驳,让人顿生“粉墙黛瓦紫云垂”的创作冲动。而皖南宏村的月沼边,新荷初绽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在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上乘筏漂流,碧水丹山扑面而来,忽然就理解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学境界。这些行走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飞翔,是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自由体验。 

四、红色记忆:天地正气的人文印记

春天的记忆里,总有一些特别的红。嘉兴南湖的烟雨楼台,在谷雨时节最接近1921年的那个春日。立于画舫前,看烟波浩渺,柳丝轻拂,董必武“烟雨楼台,革命萌生”的楹联自然涌上心头。

井冈山的杜鹃花海正在积蓄力量,待到盛放时那“燎原之势”的壮美,恰似《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磅礴气象。南京梅花山的苍松翠柏间,春梅虽已凋谢,但新绿初发的生机更显昂扬。雨花台的烈士纪念碑在春雨洗礼下格外庄严肃穆,与周围蓬勃的自然生命形成强烈对话,让人想起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深刻哲思。这种人文精神与自然风光的交融,构成了中国式春游最独特的精神维度。 

五、茶和天下:东方智慧的当代启示

“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在当代茶生活中焕发新生。湖州顾渚山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前,我们效法古人在竹下设席。当茶烟升起与山岚共舞,味蕾感受着紫笋茶的甘醇,忽然就达到了庄子“与物冥合”的境界。这种体验超越了单纯的饮品享受,成为连接天人的精神仪式。 

在武夷山岩茶的原产地,茶农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三道火”工艺。看着他们以最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片茶叶,我们读懂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刻寓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智慧,正是化解当代社会焦虑的一剂良方。 

站在春夏之交的时空节点,我们终于领悟:谷雨春游本质上是一场精神的还乡、灵魂的涅槃。当我们在杼山问茶时体会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在太湖观涛时感受庄子的“逍遥游”,实际上是在寻找那个最本真的自己。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慨叹,在今天有了新的注解——我们都是天地间的旅人,而谷雨时节的这场行走,就是回归生命本源的修行。

2025年4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