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香自画像》,1567,86cm x 65cm,马德里 德尔普拉多博物馆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90-1576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英语系国家常称其为提香(Titian)。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谷卡多列小镇的上流社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12岁随兄长来到威尼斯,在乔凡尼·贝利尼的画室与比他大十一岁的乔尔乔内(Giogione 1477-1510)共同学习。
乔尔乔内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位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其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开放的思想行为,熟练的绘画技巧以及对色彩超乎常人的敏感和表现力令提香崇拜得五体投地。提香悉心模仿乔尔乔内的绘画风格,精细的荫凉风景图、丰富的色差和消散技术对提香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俩在构思和色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人们几乎辨认不出两人的作品。不久,他们开始独立接受订单,乔尔乔内接受的订单,大都交给提香去完成。
芳达科大厦前身
1505年,威尼斯的一栋用于德国商人集会的建筑——芳达科大厦遭遇火灾,提香和乔尔乔内同被委以装饰建筑正面的重任。壁画完成后即在威尼斯引起轰动,当时的提香还不满20岁,迅速为人们所知。如果你路过威尼斯里亚托桥附近,就能看到这栋建筑——主邮局,它的前身就是芳达科大厦。
《不要摸我》,1512, 油彩画布, 109cmx 91cm, 伦敦 国家画廊
乔尔乔内愈加发现在色彩创造和艺术技巧方面,提香有超越自己的可能,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冷淡和紧张。乔尔乔内也变得抑郁寡言,他把这种内心的不安发泄到更为放肆的寻欢作乐中去,使他在 33岁风华正茂时便耗尽了精力,于1509-1510年间威尼斯爆发的一场瘟疫中辞别了喧闹的人世。
《沉睡的维纳斯》,1510,乔尔乔内,德国 德累斯顿美术馆
乔尔乔内离世时,他那幅最成功的作品《沉睡的维纳斯》尚未完成,由提香继续完成草地与天空的背景。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开创了西方绘画中历久不衰的一个题材:裸体的躺卧的女神像。以维纳斯入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个充分体现,自15世纪后期以来即成为新美术中最受欢迎的题材。
《圣人拥立圣马可为王》,威尼斯,安康圣母圣殿
乔尔乔内死后,提香即成为威尼斯画派领袖,很快,年轻的提香创办了自己的画室,不足30岁的他已声名远扬。这幅《圣人拥立圣马可为王》成为提香最早独立创作的作品之一。
提香个人风格趋于成熟的第一件代表作是《神圣与世俗之爱》(1512—1515),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两位女性分居画幅两边,背景山水各有差异,神圣之爱(左边)背景为丘陵寨堡,世俗之爱背景则为湖滨城镇,但彼此皆和前景的泉石树木相连。
《神圣与世俗之爱》,1514, 118cm×279cm, 罗马, 博盖塞美术馆两位女性的刻画也极为出色:神圣的爱表现为衣着整肃的妇女,世俗的爱则为裸体女郎,她们彼此各倚踞图中央古典石棺式水池两边,形成鲜明对比。《花神》是提香在 1515—1520年间的杰作,它与《神圣与世俗之爱》一样,是色彩处于最和谐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理想的最佳作品。据说该女子是画家当时热恋的情人。
《花神》,布上油画, 1515, 纵79.6cm×横63.5cm,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
提香在这里创造性地把她描绘成一个庄重妩媚的民间少女形象,她身上的外套刚滑落,手上还捏紧着衣服的一角,露出了洁白的古罗马式内衣,衬托了花神神情的典雅与肉体的丰满。这种女性美带有牧歌情调,画家对于女性的内心富有洞察力,女神垂着头,表现出沉思的样子。我们能从形象上看出乔尔乔内艺术的影子。我们在花神的形象上看不到笔触和色彩,映入眼帘的是真实的秀发、肉体和服饰,它们之间所富有的节奏韵律恰似一首优美和谐的交响乐曲。弗罗拉(即花神)是意大利远古时所崇拜的司花女神,她不属于希腊神话,但作为青春的象征,早在古罗马时就被萨宾人作为农业神来崇拜了。意大利人把每年4月28日至5月3日定为花神节,节日期间人们常用玫瑰花来装饰自己和动物,花神这个形象从此也一直以年轻美女手持花束的姿态出现 。
查理五世
1516年,贝利尼去世后,提香当之无愧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席画家。1533年所受的荣誉达到极点,被神圣罗马帝国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任命为宫廷画师。任何人只要能被提香描绘均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提香被越炒越热,他的酬金始终维持在相当高的价码。
《查理五世皇帝与狗》,1532-1533,192cm x 111 cm, 马德里 德尔普拉多博物馆
事实上,提香所画过的肖像画,可以称得上是16世纪的名人录了。查理五世非常喜欢提香为他绘制的肖像画,认为自己遇上了一位天才,于是下令授予提香“金矛骑士”头衔,还赐予提香的儿子贵族阶级,同时宣称他这一生只允许提香给他绘制肖像画。
《玛尔坎托尼奥·特雷维萨尼的画像》,86.5cmx100cm, 匈牙利 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
他的作品虽以神话和宗教内容为主,表现的却是世俗生活情趣,充满了人生的欢乐与富足。提香的肖像油画相当出色,不但神态生动,光和色彩的运用也精妙独特。有时他只用油彩在粗布上轻轻一抹便画成了人的眼睛,这眼睛虽单纯,却栩栩如生。
《拿手套的男子》,1522,100cmx 89cm, 巴黎 卢浮宫
《拿手套的男子》完成于1522年,是提香最著名的肖像画。画中的男青年被刻画得细腻生动,他侧目而视,凝神沉思,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柔和的轮廓,在深色背景和衣服的衬托下,头和双手显得突出而生动。提香用相当纯熟的油画技巧处理画面的明暗层次,这里他采用的是细腻透明的油画技法。
《梳妆的妇人》,1515年,纵93cmx横76cm, 巴黎 卢浮宫
他笔下的肖像画不仅外表肖似,还能体现出性格、气质和时代风貌。在《梳妆的妇人》这张半身肖像画中,提香通过美丽的容颜、温柔且自信的目光、丰满的面颊与裸露的肩和胸脯,塑造了一个发育完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女性形象.她象一朵盛开的鲜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绘画中,还没有一幅作品描绘过如此健美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1548年,提香来到奥格斯堡(Augsburg),4月至9月期间,提香在王宫中完成了象征着一个特殊政治事件的纪念碑式肖像画《查理五世骑马像》(Portrait of Chhrles V in an Armchair)——对穆尔堡(Muhlberg)战役的纪念。
《查理五世骑马像》,1548, 布面油画, 279cmx 332 cm, 马德里 德尔普拉多博物馆
这也是他最著名的肖像作品之一,表现了皇帝在战役前纵马出林之状,查理五世的全套铠甲、披挂,包括那匹雄俊的战马都是如实描绘的。人马颇具英姿,在面部刻画和动作姿态上充分展现了这位著名政治人物的复杂性格——集狡诈、顽强和残忍、伪善于一身,背景的拂晓山林的描绘则起着强烈烘托作用。提香为后世巴洛克风格的骑马像树立了一个基本范式:宏伟的构图、历史隐喻性和政治意义。

《胡子画像》,1515,密苏里州,底特律艺术学院
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在肖像画中,提香完成了若干有着惊人的宏伟壮丽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给予此类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从服装、徽章或财富中可以看出——没有掩盖对人物的心理学深度的精确分析。
《安德烈亚·格里蒂总督像》,布面油彩,1546-1548,133.6cmx103.2cm,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这幅《乌尔比诺公爵夫人》是受罗维尔(Francesco della Rovere)委托绘制的。画中女子是乌比诺的一位名妓,她的发型简洁而又经过细心的梳理,身上的珠宝精美、高雅,摆出的姿势端庄、文秀而又轻松、自然。
《乌尔比诺公爵夫人》, 布面油画, 1536-1538, 114cmx103cm,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
这种形象正如卡斯提格利诺(Castiglione)所描述的:“So enraptured when they contemplate a woman's beauty that they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in paradise.(当他们沉浸于一位妇人的美时,是如此地狂喜,以至于他们自认为是在天堂。)”
《薇奥兰特》,1515-1518, 51cmx 65.5 cm, 维也纳 艺术博物馆
提香并不是一个模仿者,而是一个集大成的创新者。以绚丽色彩和健美造型树立了新的艺术典型,可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为首的佛罗伦萨艺术传统争雄,对西方艺术影响极为深远。
《克拉丽莎·斯特罗齐肖像》,1542, 柏林 国立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
提香的艺术造诣要比乔尔乔内高很多,这并非因他的寿命较长,而在于他对生活的热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提香的生活面宽泛,也敏于思考,他能发现客观自然的美,并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雅各布·桑那扎罗的肖像》,1514-1518,85.7cmx 72.7cm,伦敦 白金汉宫
提香是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师。他的作品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庄重,奢华而色彩鲜艳。宽松的笔触和微妙的色调,在西方绘画史上可以说没有先例,在这一领域,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香早期作品深受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影响,此后更注重色彩的运用,对后来的画家如鲁本斯和普桑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酒神祭》,1519 -1520,油彩画布,175cmx193cm,马德里 普拉多美术馆
他以近90岁的高龄告别人世,活跃画坛60年,作品遍及西欧各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几乎取得了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的盛名,虽然他并无盛期文艺复兴三杰那样的博学多才,但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诣和绝技是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 提香之前的画家们大多采用先画素描稿,再层层上色的透明细腻的多次画法来绘制油画,而提香在作品中大胆采取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油画技法,以明显的笔触描绘对象,使色彩在绘画中不再依附于素描关系,使之具有了独立意义。直接画法使作品显得自然生动,就像草图一样随意轻松,这样还可将色彩画得更厚重,更富有质感。
《达那厄接纳黄金雨》,1553,129cm×180cm,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提香厅
提香在作品中运用辉煌绚丽的色彩,被公认是威尼斯最伟大的色彩画家。色彩的独到之处是善用金色,被人们称之为“提香的金色”,后人又称之“提香金”、“提香黄”、“金色的提香”。笼罩其作品的惯用的金色光线氛围为其构图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豪华,这在神话作品中是通过裸体人像的灿烂的性感(提香是这类人像第一等的诠释者),和热烈而富有生机的气氛来实现的,传达出一种生存的快乐的欢快感。
《酒神和亚里亚得妮》, 油彩画布, 1520-1523, 175cmx 190cm, 伦敦 国家画廊他是最早采用大型帆布做画的画家之一。他从不在作画前画精致的素描底稿而是直接在帆布上作画,只要他认为必要,便会在旧的颜料上涂上新的色彩,重新修改,通过多层透明罩染取得颜色效果是提香的技术特色。到了晚年,笔法和帆布的质感变成他重要的表达要素。
《教皇和他的侄子》, 1546 , 200cmx173cm,那不勒斯 1546年,教皇保罗三世召他到罗马为教廷作画,并赐给他一座豪华的宅院,在豪华的住宅中过着舒适富足的生活。瓦萨里称他是“上帝的宠儿”绝非夸大。那一年他完成了“教皇保罗三世同其侄子像”,接着他又被召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宫廷为皇帝绘制肖像。之后他回到威尼斯,此后再未离开。16世纪40年代前,提香作品的表现手法均较细腻,同他师兄的风格非常接近,富有优美、抒情和牧歌式的情调。提香的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
《智慧的寓言》,1555,76cm×69 cm, 伦敦 国家画廊
16世纪40年代以后,提香完成的作品不但手法不同于以前,变得粗犷、凝重、笔触明显,内容也较早期作品少了欢快和抒情。提香发挥出一种不断增长的忧伤,尤其晚年,这种忧伤在戏剧强度中得到了释放,通过极端大胆的、以几乎是印象派的溶解方式表现的描抹自由而得到了加强。
《抹大拉的从良与忏悔》,1533,84cm×69cm, 佛罗伦萨 皮蒂宫
1565年创作的这幅《忏悔的抹大拉》是提香晚年的颇具创造性的作品。“她的长发披满双肩,遮住了前胸,同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上苍,虔诚的双眼中满是忏悔的泪水,深深地触动了观者,尽管人物形象非常美丽,但她唤起的却是同情而非色欲。”
《忏悔的抹大拉》,1565-1566,119cm×98cm,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时,提香的风格已发生较大的变化,那些以无拘无束的笔触画就的“漫不经心”的作品乍一看似乎仅仅是涂抹而已,可是后退到远处看,仿佛太阳在画面内闪耀,使得这里那里的道路向纵深退去。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董源山水画的描述:“近视之几不类物像,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这种在画布上直接涂抹色彩的技法对后世印象派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看似粗率涂抹的点点线线,似乎毫不费力,事实却并非如此。乔尔乔内和乔凡尼·贝里尼相继去世后,提香在威尼斯画坛独步一时,当选为威尼斯官方画师席位,甚至成为诸多权贵的宠儿,法国国王亨利三世亲临他的画室,但画家对这个席位并不感兴趣,他委婉地拒绝了这份高俸厚禄。
《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的肖像》,1545-1546,99cmx 82cm,佛罗伦萨 皮蒂宫在威尼斯共和国,宫廷画师实际的地位也并不比宫廷乐师、厨子、甚至小丑高多少,他宁可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以谋求更多的自由去招徕主顾,也不愿屈从侍奉于某一个权贵。
《保尔三世法尔内塞像》,布面油彩, 1545-1546, 106cmx85cm,提香有一个几近疯狂的癖好:爱财。他与他的众多学徒辛苦工作,一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二是为了金钱。只要是他署名的作品(不管是出自他手,还是学徒)都会被权贵们高价购入。后世达利的一番话大抵可以诠释提香的所作所为: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笔寻找黄金。提香完美地诠释了某一类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富有,万古流芳,权贵欢迎他们,百姓崇拜他们,他们说:同时期任何画家的作品,抵不上提香画布上的一块污迹。
查理五世为提香捡笔
在美术史上,提香可以说是第一位不依附于统治者的画家。有一次,提香正在给皇帝画肖像,画笔不小心掉在地上,查理五世俯身帮他拾起,朝臣们对此表示反对,而查理五世的回答则已经成为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语录:“帝王有很多,但提香只有一个。”纵观查理五世的一生,提香为他画像不下数十幅,1558年8月的一天下午,当查理五世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手里紧紧攥着的正是提香的这幅《最后的审判》。
《圣殤》,1576 ,353cm x 348cm,威尼斯 学院画廊
威尼斯,这座城市创建的精神文明是纸醉金迷的、放荡不羁的、自由至上的,其中重要的遗产就是威尼斯画派。在中世纪,教皇简直就是无上的存在,是上帝在人间行使权力的代言人,但总有一种流派会令教皇暴跳如雷还无可奈何,那就是威尼斯画派——中世纪的泥石流。
《乌尔比诺公爵佛朗切斯科·玛利亚·德拉·罗维尔的肖像》,1536-1538,114.3cmx 100cm,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掘完君士坦丁堡这桶金之后,威尼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也迎来了它的艺术巅峰:提香和他的朋友们。可以说,没有威尼斯,就没有提香,没有提香,也就没有威尼斯画派。
《田园合奏》,乔尔乔内,提香,1510-1511,110cmx 138cm,提香30岁左右接到了人生第一张非常重要的订单,甲方是圣方济会荣耀圣母教堂,需要订制一幅高六米多,宽三米多的《圣母升天》祭坛画,将于1518年在威尼斯最主要的高坛揭幕,提香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该作品。画中描绘的是圣母复活升入天堂,上帝俯身迎接的喜乐场面。画面色彩温暖富丽、光华灿烂。圣母身着红、蓝二色长袍,身后的万丈金光使她单纯的形体具有一种史诗般的恢宏气魄。
《圣母升天图》,1516-1518,油彩板画,690cm x 360cm,画面的顶端笔法疏朗生动,上帝身边那位天使的头部只用了最简单的几笔便勾绘出了神奇的逆光效果。大地、肉体与生命的起源获得了胜利,奔放的手法体现了提香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信仰,我们再也看不到一丝禁欲主义的影子。神父的本意是想要一个圣母浮现在柔云上的宗教画,结果提香的升天图却是无风景的背景,人物全部戏剧性地直立于空旷的空间中。因为提香的逆反,教会愤怒过多次。但在最后油画竣工,1518年揭幕的那一刹那,它超大的尺寸、强烈戏剧化的构图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对人性的赞颂一度震惊了当时所有的人,连神圣罗马皇帝的使节也在现场表示要将作品购下。威尼斯人从未见过类似的圣母像:圣母不是虚无缥缈的完美人物,而是活生生的女人,整幅画面充满了动势,大胆的提香并不是以敬畏之心去描绘圣母,而是以男性的感性来反映他那个时代的风情。画中凌空而起的圣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迹感到无比惊异的圣徒的形象,在表现强烈的运动、力量和雄伟的体魄方面,不仅可以和米开朗基罗媲美,而且为威尼斯画派开拓了全新领域。其宏大的气势与完美的处理使威尼斯无论在规模和成就上都可与佛罗伦萨和罗马并驾齐驱,可视为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在威尼斯绘画中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此画早在16世纪就被誉为“近代第一杰作”,约翰·阿丁顿·西蒙兹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中,对《圣母飞升图》评论道:“提香的王国中没有思想的拖累,也不存在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只有意志在不羁地驰骋着。”
《照着镜子的维纳斯》,1555,布面油画,124.5cm x105.5cm, 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正进行到中后期,意大利出现了两个画派: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的佛罗伦萨画派;以提香、乔尔乔内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重视理性,也更有节操,他们讲究严谨的透视关系,宗教画很多,因此,他们还是相对羞涩的。1538年,乌尔比诺公爵新婚,请提香给他画一幅画挂在家里,年近半百的提香大概有些感怀故人,他模仿大师兄的作品,再创作了一幅《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如果说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描绘的是亦神亦人的艺术形象的话,那么在28年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则完全是世俗环境中的女子,这幅作品与《沉睡的维纳斯》可谓姊妹之作。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 119cm x 165cm,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画里的女主是威尼斯的一位名妓,这幅画今天看来尺度也算还可以,但在当时,呼之欲出的情色气息……可谓惊世骇俗。除了标题,实际上也没哪点像维纳斯吧,维纳斯居然睁开了眼睛,带着挑逗和撩拨地看着观众,毫无顾忌地与观众四目相接!这幅画成为当时最令人震惊的作品。后世如此评价:画出了威尼斯的时代精神。纸醉金迷的风气,是基于当时威尼斯的无比强盛。可见,和米开朗基罗不一样,提香的人生要轻盈许多。提香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哀悼基督》,以此交换圣方济荣耀教堂的墓地,不过作品尚未完成,提香就在一场大瘟疫中去世。1576年威尼斯黑死病流行,这场瘟疫带走了威尼斯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口。1576年8月27日,提香同他的儿子以及50万威尼斯人,被这场瘟疫夺去了性命。人们在北部海岸提香的别墅中找到了他,和死亡捉迷藏的游戏结束了,他在86岁时终于向死神屈服了。
弗拉利教堂
提香死后就葬在陈列着《圣母升天》这幅巨作的圣方济会荣耀圣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简称Frari,弗拉利即教士之意,又称弗拉利光荣圣玛利亚教堂),建于1236-1338年,由方济各派教士修建,内部则在14世纪经过修整,是威尼斯最重要的一座教堂,拥有“威尼斯的万神殿”之称。教堂位于圣保罗区(San Polo)的核心,与圣乔凡尼保罗大教堂相邻,从里亚尔托桥步行到圣保罗广场后再向前一点,圣殿就隐藏在小巷中。教堂是威尼斯哥特风格宗教建筑的最佳范例,其高大的钟楼仅次于圣马可教堂钟楼,是威尼斯第二高钟楼,完成于1396年。为体现清贫的教规,外墙未加任何装饰,高耸的砖体反而显得别具特色。
教堂大殿正中祭坛
这座教堂最著名的艺术品是提香的《圣母升天图》,置于正中祭台,是威尼斯最大的祭台画。祭台左手方就是提香的墓龛,一座金字塔造型的大理石墓。据说这本是提香给别人设计的墓,可惜还没有最后完成,提香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学生便把提香葬在这里。为了降低瘟疫的感染率,威尼斯禁止一切葬礼仪式,但作为威尼斯的儿子——提香,不仅被获准葬在教堂墓地,还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威尼斯画坛上群星中的太阳就此陨落了。
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产生极大影响 ,他象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 ,又象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受宠。晚年,他坐在海边的花园别墅里,耳畔鸣响着喧嚣的海潮音乐,头脑中酝酿着美妙的构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画室作画,夜晚,通宵宴饮,不知疲倦,也没有忧愁。
《埃斯特伊莎贝拉的肖像》,1534-1536,奥地利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
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达到了这一画派的顶峰。

《自画像》,1562,96 cmx 75 cm,德国柏林画廊
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如同雾一般地融合在一起,这正如水城风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