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胜钱,在民间亦被称为“压胜钱”、“民俗钱”、“花钱”,是指具有钱币形态,却不具备市场流通功能,专门用于赏赐、佩戴或随葬的钱币。厌胜钱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虽一直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汉时期,不仅用于随葬,也开始佩戴,有避凶趋吉之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厌胜钱的发现开始逐步增多,且集中于河南、陕西地区;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它不仅在品种、数量上大大增加,还在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到明清时期,其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形制较前期更为多样。 ![]() 考古发现 ![]() 图一 “开元通宝”金钱(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 ![]() ![]() ![]() ![]() 结语 西安和洛阳地区作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现的唐代遗存也最为丰富,厌胜钱也多出土于这一带,山西、甘肃、辽宁地区也偶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万州铺垭遗址I M5中出土的一枚椭圆形素面钱和合川地区发现的鎏金“开元通宝”,说明隋唐时期厌胜钱已传至长江沿岸。厌胜钱考古出土地域的扩大,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厌胜钱也随之向南传播。目前出土厌胜钱的唐代墓葬大致有十余座。从墓葬形制看,多为土洞墓,韩忠节墓、齐国太夫人墓、三门峡黄河嘉园工地M73、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16均带有天井,等级相对较高,年代跨度较大,盛唐至晚唐均有发现。这些墓葬多是夫妇合葬或女性单人葬,厌胜钱也基本发现于女性墓主周围,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埋葬习俗有关,这一现象也并非绝对,洛阳地区发现的20枚鎏金“开元通宝”钱就出土于男性墓主的木棺之中,偃师杏园村李景由墓发现的一枚鎏金货布出土时紧握于男性墓主手中。根据不同时期出土厌胜钱的墓葬其规模来看,初唐和盛唐时期多为中小贵族或地主阶级,到了唐代中晚期,逐渐出现于普通的竖穴土坑墓之中,体现了厌胜钱的使用群体逐渐向下层过渡,到宋金时期出现新的发展高峰。唐代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空前繁荣,佛、道两大宗教并行发展,厌胜钱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装饰图案的表现上,其蕴含的宗教信息明显。例如,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发现的大量铜铸“开元通宝”钱就是为迎佛骨而供奉的;出自唐墓的鎏金人物纹饰厌胜钱背面刻划两位站于折枝莲花上的仕女形象,仰头举手共托象征摩尼宝珠的镂空孔,顶端垂幔,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2018年发现于三门峡黄河嘉园工地M250中的两枚厌胜钱,钱背刻生肖狗形象,上有北斗七星图案,还有一位手持笏板、头戴高冠、宽衣博带的神仙似的人物和抬头拱手的童子,这组成了古人北斗信仰和本命信仰的朴素愿景,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民俗。一枚小小的厌胜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见证了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社会阶层的变迁,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