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2岁。主诉:反复唇口干燥伴月经量少2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唇口干燥,夜间尤甚,需频繁饮水。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逐渐减少,色暗夹血块,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稍缓。平素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偏溏。曾自行服用滋阴润燥类中成药(具体不详),疗效不显。近因受凉后症状加重,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刻下症 局部:唇口干燥皲裂,月经量少色暗夹血块,经期小腹冷痛 全身: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辨证分析 1. 六经辨证:少阴宫寒,瘀血内阻,血虚失润 畏寒肢冷、舌暗红为少阴宫寒; 月经量少色暗、脉弦细涩为瘀血阻滞; 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为血虚失润 2. 病机:寒凝血瘀,血虚失养,冲任失调 治法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和冲任 方剂组成 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6g 阿胶9g(烊化) 麦冬9g 人参6g 甘草6g 半夏6g 生姜3片 5剂,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丹皮活血散瘀,兼清虚热;阿胶、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和中。全方温而不燥,通补兼施,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医嘱 1. 经前5天开始服药,经期停服 2. 忌食生冷寒凉,注意腰腹保暖,每日艾灸关元、三阴交穴各15分钟 3. 阿胶烊化冲服,服药后饮热粥助药力 服药反馈 1剂后:唇口干燥减轻,畏寒稍缓 3剂后:经血量增多,血块减少,腹痛缓解 5剂后:唇口润泽,月经周期正常,色转红活,畏寒乏力明显改善 巩固治疗:原方去丹皮、麦冬,加巴戟天10g、枸杞子15g,调理3个月经周期 按语 1. 病机特点:本例患者因少阴宫寒,寒凝血瘀,导致血虚失润。唇口干燥看似阴虚,实为寒瘀阻滞,阳气不达,津液不能上承。现代女性常因贪凉饮冷、过度节食等致寒凝血瘀,出现本虚标实之证。 2. 组方思路:温经汤遵《金匮要略》'温经汤主之'之旨,以吴茱萸、桂枝温阳散寒,当归、川芎活血通经,阿胶、麦冬润燥养阴,体现'温通不伤阴,养血不留瘀'的配伍特点。 3. 治疗特色:针对'寒、瘀、虚'三因,采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益气养阴三法并用。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温煦胞宫,促进气血运行,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
作者简介: 王金涛 中医主治医师,来自桂林市灵川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跟师学习经方。曾在多家医院工作,中医经验丰富。 擅长运用针灸,推拿,艾灸,中药等治疗各种疼痛慢性病,跌打损伤和中医体质调理,以及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尤其擅长于经方调理各种常见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