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珍贵的东西,却被当成废纸给卖掉,现在用几十亿都换不回来

 xnssyzh 2025-04-20

1921年初春的北平城,料峭寒风卷着沙尘扑在紫禁城斑驳的红墙上。在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东墙根下,八千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堆成了连绵的山丘。这些用草绳捆扎的麻袋早已被雨水浸透,表面结着灰白的盐霜,散发出刺鼻的霉味。

'老张,把这堆破烂往车上搬!'西单同懋增纸行的伙计抹了把汗,朝身后吆喝。他们刚从北洋政府财政部接下这单'大生意',用四千银元买断八千麻袋'废纸'。这些在露天堆放近十年的麻袋,有些已经腐烂开裂,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风一吹,写满朱砂批注的奏折便像枯叶般翻飞。

谁也不会想到,这些即将被送进造纸厂的'废纸堆'里,藏着中国最珍贵的记忆。从明朝嘉靖年间兵部的塘报,到光绪皇帝朱批的奏折;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捷报,到左宗棠平定新疆的军情急递,五百年的国家记忆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十二年前。

1909年盛夏,紫禁城东南角的内阁大库突发漏水。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奉命清点库藏,当他推开尘封的库门时,眼前景象令他倒吸凉气,三丈多高的档案堆里,明代题本与清代奏折混作一团,顺治年间的土地清丈册和咸丰帝的朱批谕旨相互交叠。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国家记忆啊!'罗振玉在日记中写道。

他偶然翻到一份泛黄的《朝鲜贺表》,上面赫然盖着万历皇帝的玉玺。这份1592年朝鲜使臣进呈的文书,详细记载了壬辰倭乱期间中朝联军的作战部署,堪称东亚战争史的'活化石'。

但乱世中的官员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故纸堆。

1912年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将这批重达15万斤的档案胡乱塞进麻袋,像丢弃破旧家具般堆在端门广场。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在回忆录中痛心疾首:'每逢暴雨,朱批奏折在泥水里漂浮,过往车马肆意践踏,那场景比焚书坑儒更令人心碎。'

让我们回到1921年那个阴冷的早晨。

同懋增纸行的伙计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正在搬运的是价值连城的国家宝藏。据当时在纸行当学徒的李德顺回忆:'麻袋里什么都有,带龙纹的黄绫圣旨、盖着血红大印的军机密函,还有画着奇怪符号的边疆地图。师傅说这些都要化成纸浆,重新做成'还魂纸'。'

转机出现在麻袋运抵纸厂三天后。

正在天津的罗振玉突然接到密报,这位嗜书如命的学者连夜乘火车赶回北平。他在《集蓼编》中记载:'见造纸厂院中堆积如山的档案,随手拾起一片,竟是乾隆年间金川之役的粮草调度册,顿时五内俱焚。'

经过三天三夜的紧急谈判,罗振玉自掏腰包以三倍价格赎回了七千麻袋档案。但仍有上千麻袋珍贵史料永远消失了,它们或被制成粗糙的草纸,或沦为街头小贩的包装纸

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写道:'单是送往造纸厂的途中,就有几十麻袋档案被路人哄抢。前清举人的殿试试卷,竟被用来裱糊窗户。'

这些被记录下来的,都成为万千国人难以言说的痛。

清廷档案管理制度

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建立的'黄册库'制度,到清代军机处设立'方略馆'专司档案整理,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政务档案体系。紫禁城东南角的内阁大库,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启用,收藏着自明嘉靖至清宣统近400年的中枢档案,包含:25万件题本(官员奏事文书)8千余册史书(抄录题本摘要)3万件满文老档(入关前原始记录)17万件朱批奏折(皇帝亲笔批复)

制度溃败

1909年7月,暴雨导致大库墙体坍塌,时任学部尚书张之洞为扩建京师图书馆,竟提议将大库档案'择要存留,余者销毁'。经罗振玉力争,才将部分档案移至国子监。但此时已有6成明代档案遭焚毁,具体包括:万历朝辽东边务档案、天启朝东林党案件原始记录、崇祯朝剿灭李自成军事报告。

政权更迭中的劫难

1912年2月,北洋政府将残存的15万斤档案装入8000个麻袋,露天堆放在故宫端门广场。据《教育部档》记载,时任教育部长范源濂竟批示:'此等旧档,于新政无益,着即变卖。'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系统性销毁国家档案。

1921年北洋政府财政困窘,历史档案被列入资产变卖清单。经财政部、教育部、故宫管委会三方会议决定,以银元4000元价格打包出售(时价约合今人民币200万元),并且由西单同懋增、隆福寺聚魁堂等6家纸行联合承购,然后约定化浆造纸后须向政府缴纳30%利润。

根据天津《益世报》1921年4月记者暗访,纸厂工人描述每日处理流程。

1. 麻袋开封后先人工撕去装裱绫绢(转卖绣品店)

2. 将盖有官印的文件单独分拣(售予古董商伪造文书)

3. 剩余纸质材料投入化浆池制作'还魂纸'

现存上海档案馆的同懋增账本显示,仅1921年5月就消耗327麻袋档案,制成卫生纸1200令、包装纸800令。

直到1922年2月,罗振玉通过琉璃厂书商得知纸厂正在处理'带龙纹的旧纸',立即展开“抢救行动”

72小时内筹集银元13000元(约合今650万元),然后从造纸厂追回7000余麻袋(占总量的87.5%),接着租用40辆骡车将档案转运至天津租界。

其抢救出的重要文献包括《清太祖实录》满文原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谈判记录,雍正朝秘密建储匣原始设计图。

国宝的百年漂泊(1922-2023)

罗振玉因财力不支,于1924年将档案转售给收藏家李盛铎。据《申报》1925年调查,此期间发生了几件事,300余件满蒙文档案被日本满铁调查部购得;500多件边疆地图流入英国大英博物馆;800余册科举试卷被古董商拆解零售。

1929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启动'内阁大库档案整理计划',傅斯年组织的团队耗时3年完成初步分类,整理出涉及经济史的'户部题本'12万件,发现记录美洲农作物引进的《乾隆朝垦殖档》。

但据1933年清点报告,相较原始数量已遗失了很多,明代档案损失92%,满文老档缺失47%,朱批奏折散佚35%。

2016年启动的'国家清史工程'中,技术人员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复原霉变字迹,还有纳米纤维素加固脆化纸页,并且运用AI比对系统补全残损文献

在修复的《崇祯十七年塘报》中,发现了李自成军队使用'连环地雷阵'的战术细节,改写了对明末战争形态的认知。

永远消失的历史拼图

已知重大损失清单中,包括明代九边军镇部署图(原存87幅,现仅存3幅),郑和下西洋船员名册(原始记录3000页,现存残页12张),太平天国系列档案(1851-1864年间清军截获文书,原存2000件全毁)。

在抢救回的档案中,学者们发现几个真相,康熙传位诏书满汉文本差异(证明继位争议的文献依据),还有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数据(修正了'一条鞭法'实施时间表),另外乾隆朝新疆移民实边记录(包含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双语档案)。

历史永远是厚重的,它会无声述说很多东西,挣扎、反抗、砥砺前行……一切似乎都在讲述华夏几千年的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