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果真是“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你看,一边是DeepSeek与Grok3所引发的新一轮全民AI热,每个企业和个体都想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新活法”;而另一边,则是仍一眼望不到头的内卷和焦虑,经济会好吗,机会在哪里,下一个关门(被裁)的是不是我等等。这么的“冰火两重天”,你我到底该如何是好? 回到企业视角,无论外部怎么变,都不能自乱阵脚。要找寻变化背后的不变,要找到不确定背后的确定。对企业而言,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客户更满意,这是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所有这些变成管理语言,那就是“高效”(或者高绩效)。如何才能更高效?有没有哪些确定性的原则?在这方面,除了我们熟知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之外,还有一位企业家、投资人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他就是全球金融大鳄、桥水资本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他那本享誉全球的畅销书《原则》中,达利欧分享了他“千亿美元学费换来的经营之道”,我给大家总结了“高效管理的5大原则”,分享给大家: 原则1:足够透明与真实的文化 误区和真相: 现实中,很多企业试图通过“和谐的团队氛围”或“面子文化”来维持稳定,但往往忽视了“真实”的重要性。所谓“和谐”并不等于所有问题都能轻松解决,企业真正的竞争力首先源于所有成员能够直面问题,并且在冲突中寻找到解决之道。如果管理者为避免冲突而刻意回避真相,最终可能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 达利欧的核心观点是:要建立一支能够高效运作的团队,必须要有足够的透明度,成员之间要能够毫不保留地沟通,直面事实。无论是成功的决定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该被视作“学习的机会”,而非“责任的推诿”。比如,在桥水公司内部,几乎所有会议都会被录音并公开给公司全员收听。无论是领导者的决策,还是员工的反驳,都能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讨论。这种文化,不仅推动了桥水公司的成长,也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了“无所畏惧的真相探索者”。 如何做: 1、透明化决策过程: 让团队成员了解决策的背后逻辑,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桥水基金有一项非常独特的文化,即每个会议和决策过程都要公开透明,任何一名员工都可以查看和参与,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壁垒”; 2、公开反馈机制: 通过“原则反馈”这一机制,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向同事提供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机制帮助团队成员快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3、批判性思维: 培养团队成员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而是要有独立的判断力,在挑战中找到真相; 原则2: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误区与真相: 很多管理者喜欢凭经验决策,尤其在面对复杂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时,很多决策并不是基于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清晰的原则,而是个人直觉和主观判断的结果。然而,这种“经验主义”的管理方式,往往容易产生偏差,最终带来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在行业从增量竞争走向存量博弈的时候,管理者的过往经验,极容易把企业带到沟里去。 达利欧认为,真正的高效管理应当是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不能寄希望于感觉和”灵感”。所有的决策,必须通过数据和理性分析,构建一套可操作、可复用的“原则”,从而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系统。当然,这和桥水公司的业务特点(金融投资)一定有很大关系,但在达利欧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公司,尤其是面临不确定性决策,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依然应该是管理者首选。 如何做: 1、建立决策框架: 依据不同的管理领域和具体情境,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决策框架。例如,在财务决策时,必须建立一套基于业务模式和真实数据的财务预测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通过数据分析找到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AI的助力下,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更容易实现; 2、创建决策原则库: 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所有企业都应该有一套由决策“原则”构成的案例(方法)库。这些原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指导。无论是遇到什么问题,团队都可以通过“原则库”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3、决策分析工具: 企业可以借助AI、使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业务智能系统等工具,来追踪和分析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决策提供实时支持; 原则3:痛苦+反思=持续进步 误区与真相: 在很多企业中,失败往往被视为“有错/担责”的代名词,管理者和员工都尽量避免失败,甚至对失败避而不谈。这种对失败的回避,实际上导致了企业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进而错失成长的机会。 然而,在达利欧看来,“失败是成功的催化剂”。他认为,高效的管理团队,应该具备“反思与改进”的能力,将“包容失败”视为一条通向目标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对系统和方法的一次修正和优化。 如何做: 1、复盘与总结: 每个重要项目、决策、活动之后,都要进行系统复盘,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并形成标准化的总结报告,供团队共享; 2、让“容错”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提倡“容错文化”,鼓励员工在犯错时能主动公开,并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团队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3、为成长喝彩: 除了“以成败论英雄”的企业氛围之外,还要有“为员工成长喝彩”的做法,事实上,业绩增长的背后,一定包含了人的成长,能为员工的成长喝彩,最终也会转化为持续的业绩产出; 原则4:执着于“做对事” 误区与真相: 做事,和“做对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很多企业往往偏重“做事”而非“做对事”。要知道,执行的速度和强度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一开始就没有在“什么是对的事”层面进行深度思考和碰撞,那么,执行的再快也无济于事。 那么,有人会问,万一一开始以为的“做对事”,在过程中发现错了,怎么办?达利欧的做法是:发现错了,马上修改,再次回到“什么是对的事”,马上迭代和修正,然后再通过后续的执行,拿到好结果。看来,达利欧所强调的“做对事”,并非保证一开始做的就是对的事,而是提醒所有管理者,任何时候,做“对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何做: 1、基于目标和客户价值原则,确定“对的事”:在做事之前,与公司目标“对表”,与客户价值“对表”,这往往能保证事的正确; 2、目标与任务拆解: 在具体执行时,首先要将大目标拆解成具体的、可量化的小任务,并为每个小任务设定清晰的衡量标准和时间节点。一旦发现有问题,马上复盘改进; 3、跨部门协作: 不要总是“单打独斗”,要相信协同的力量,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流畅和资源共享,从而减少执行中的摩擦和浪费。 原则5:优先选择和培养自驱力的员工 误区与真相: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未必。首先,这是在团队能力具备的情况下,用“重赏”的方式来激发,要是能力不具备,再怎么赏,也没啥效果;其次,包括“重赏”在内的所有激励,其实都属于外驱力的一部分,时间久了,都会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长期看,能在企业扛大旗、挑大梁的,依然是那些有强大的内驱力,最好是自驱力的人。 在这方面,达利欧强调:要优先选择和培养拥有自驱力的员工。事实上,这类员工未必是企业培养出来的,需要在招聘环节识别和发现,一旦这样的员工进来,企业就需要打造适合自驱力员工成长的环境,要不然,自驱力也容易出问题。不过,达利欧也承认,如果企业的机制和环境“配不上”自驱力员工,那么自驱力员工可能也不会选择你的企业。 如何做: 1、用人所长:指望每个人都是全才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员工的能力和才华才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自驱力也有可能被激发。因此,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人的优劣势进行岗位调整,让员工在成长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激励和动力; 2、建立反馈与激励机制: 定期为员工提供具体的反馈,既要表扬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激励方案,根据员工的需求来设定合理的奖励标准和激励措施。同时,通过“反向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己提出工作中的改进建议; 3、给舞台和机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的自驱力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对工作本身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外部奖励。因此,管理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并通过任务分配和责任制让员工发挥自驱力; 希望这5大原则,能给正处于内卷和焦虑中的管理者更多启发。 (全文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