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心灵牧场书馆 2025-04-20

《——【·前言·】——》

上海寸土寸金,他们却悄悄藏了近千套房,17代子孙大多上哈佛,祖上不过是个卖药的。

五百年风雨,他们凭什么一代代活下来?

财富、权力、规则,到底谁才是这个家族真正的秘密?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医药起家

1522年,苏州阊门外,来了个卖药材的浙江人,姓贝,名兰堂。

别人贩药是做生意,他做买卖带“善事”,穷人来买药,给不起钱,他赊;重病缠身,他送。

十几年后,苏州人都知道,药材行里“有个姓贝的不收穷人的银子”。

讲情义的人,有时比讲利润的人活得长久。

靠诚信和江南药材资源,贝兰堂没多久就开了三家药号,还投资了上游的药材种植、下游的加工坊,三条线一起赚。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家里开始积钱,地买了一片又一片,成了苏州四大富户之一。

别人做药求暴利,贝家做药求长命。

几代下来,医药收入稳定,到了清末,第十三代分了两支人马,一支搞金融,一支搞地产。

分家不分心,家谱写明白:产业分开,账目公开,逢年过节一起吃饭祭祖。

金融那支,是贝理泰打头阵,搞了件大事——创办“上海银行”,民国初年喊出“一块大洋也能开户”。

这句话让普通百姓都敢进银行存钱,信用也就来了。

存款多了,放贷快了,贝理泰迅速成为金融圈大佬,早期的“上海银行”,三成资金是从苏州老家调来的,一半来自贝家的旧药铺周转金。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一个医药家族,靠血统延续金融逻辑,这一招狠。

另一边,搞地产的是贝润生。

他看准上海人多、地紧,从市郊开始屯地皮,先盖小楼收租,再盖公寓翻倍卖出。

房子买得早、买得多,最高峰时,贝润生名下拥有整整932处房产,光租金就够养活五代子孙。

他把赚钱的钱还倒回去修家产——花80万银元修缮了苏州狮子林,几乎复原明代格局。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那年全国闹饥荒,他却花大价钱修园子,不是作秀,是给家族留“根”。

说:钱可以没,家不能丢。这种舍得,是贵族的狠。

进了20世纪,贝家的触角往外伸了,有人投颜料厂,有人搞旅馆,贝润生的儿子贝祖贻继续扩张银行业务,把分号开到香港、新加坡。钱到哪,人跟到哪。

海外华人圈里,贝家有头有脸。哪怕风头再紧,也不轻易露面,赚稳钱,走稳路。

有意思的是,贝家这几代里,从没人因投资失败倾家荡产。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看得准、出得稳、散得开,关键是贝家自设了“底线机制”:产业永远不靠单一,金融、地产、药材、艺术收藏都铺一圈。

哪怕金融出事,房产能撑;哪怕房市波动,药材厂和古董能顶。这种多元结构,才是长线命脉。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哈佛传承

家里有钱,却没人敢只靠钱吃饭,贝家家训写得明白:无才者不得继承家业。

明代起,子孙必须读书识字,成年前由族中长辈亲自考核诗书。

哪怕搞商的,也得背熟《论语》。

这股讲究,从第六代传到贝聿铭那儿,变成了另一种路径。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他是贝润生的孙子,从小在苏州狮子林长大,那园子古木参天,窗棂雕花,他坐在假山上看水流,看风穿树叶,一看就是一下午。

后来去上海读书、去宾夕法尼亚、再去哈佛,他说最早的“设计启蒙”不是课本,是那座园林。

贝聿铭之所以成为世界建筑巨匠,底层逻辑不是哈佛,而是家族文化的沉淀。

在哈佛他学的是技术,但审美、眼界、骨气,早在苏州学会了。

卢浮宫金字塔、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外界只看到了形式,其实全是文化的折叠。

他没变成“西化建筑师”,反倒在西方做出“中国作品”。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这跟别的留学生不一样,别人去是为了逃出家门,他是为了带家门出去。

最绝的是,贝家下一代也没掉链子。

贝聿铭的几个孩子,个个留洋,名字里都带“中”字——贝礼中、贝建中、贝铭中。

讲白了,这是提醒他们,“姓贝”的人不能忘了从哪来,家可以住国外,心得留在东边。

不仅自己家读书,贝家还养了别人家的孩子。

早年在苏州设义学,清末出资修学堂,民国时期捐建图书馆。到了现代,贝聿铭夫妇向哈佛捐了数百万美金,扶持奖学金项目。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有批中国学生能去哈佛,全靠贝家的基金给撑了学费。

这笔钱,不写名、不留碑,只落在档案里,贝家后代说,这是祖训,“救一个人,别让人知道你救了他。”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传承的密码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贝家彻底失效了。

到第十七代,还在念哈佛、哥大、麻省理工。更狠的是,不靠家里砸捐款、不靠裙带关系,硬生生凭成绩上去。

这不是偶然,是家族体系从一开始就做了顶层设计。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第一条规矩:成年前,家族财产对你是零。

不管你姓贝不姓贝,18岁之前,全家财对你都不可继承,只能按申请制度领一笔“学习补助”,金额不高,够交学费和生活,绝不会让你混吃等死。

想要什么?拿成绩来换。

第二条规矩:上不了海外顶尖大学,不得继承核心资产。

不是地域歧视,而是能力验证,贝家相信,真正有本事的人,放到全球竞争里也能活。

别以为只靠家族背景能混——在贝家的体系里,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是生死线。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第三条规矩:回国服务,至少三年。

哪怕你在华尔街年薪百万,如果不愿意回国工作至少三年,别想动用家族的资源,贝家内部明确:“我们可以在海外开花,但不能忘了根在哪。”

这三条,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执行,一代一代签字承认,族谱里白纸黑字记下。

想推翻?对不起,整个族老会一票否决。

贝家内部每五年搞一次内部考试, 内容横跨历史、金融、哲学、国际形势,难度直追公务员考试。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考不过?扣除一部分家族股权收益,连自己人都这么狠,不让你靠血统混日子。

所以,即使到了现代,贝家子孙分布全球,做建筑、做金融、做学术,极少有人出绯闻、进娱乐圈、败家出丑。

他们不是最富有的家族,但绝对是最稳的那一批。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当代影响力

今天在上海老城区,走在长乐路、巨鹿路、新昌路,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普通的小楼,产权登记写着同一个姓——贝。

有些楼租给外资公司,有些改成艺术空间,有些干脆不出租,只用来作为家族信托资产,稳定增值。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一套不起眼的石库门,值两三千万人民币;几十套连起来,就是一座看不见的金矿。

上海是这家人的根据地,但他们的影响早已溢出海岸线。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一条奖学金名单,背后出资人写着“B.P. Foundation”。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低调到几乎没人注意,其实就是贝家后裔设立的教育基金,每年从这基拿奖学金出去读书的,有不少,后来成了建筑师、金融家、甚至回国当了高校教授。

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这些世界知名建筑背后,都有贝聿铭的名字,而贝聿铭,不过是贝家走出来的一条分支。

更令人叹服的是,贝家从不控股任何上市公司,不热衷炫耀财富,连族谱也只内部流传。

——外界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不建“贝氏基金会”,不做高调慈善晚宴,不参加财经富豪榜。

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真正的超级家族,不是曝光在镁光灯下,而是躲在历史深处,稳稳地往前走。

贝家,靠一部草药经起家,靠一套铁律传承,靠一群懂得自律和自强的人,富了五百年。

世界再怎么变,城市再怎么重构,总有一些家族,像地底的老树根,一动不动,却早已扎穿了整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