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4.21日原创微头条

 谢汶青396 2025-04-21 发布于陕西
  • 我最近看了好几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我想在此分享一个关于背诵的好方法,我亲子测试后,发现真的好用。

    第一步,先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记录在草稿纸上,然后,认真的把课文中一句一句话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这个只要你用过思维导图,你就能很快捋出来。

    第二步,开始背诵,即便遇到卡壳,遇到能懂意思,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原文语句的,也要继续。

    背完后,开始对照原文。

    你会发现不亏是要求背诵的,语句果然比起你的用词要精准优美多。

    第三步,继续背诵,这次肯定把重点放在错误率高的地方,重复几次后,你会发现你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记完成了。

  • 允许是亲密关系相处中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没有允许就没有和谐的关系。

    很多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几乎都因为内心的不允许,或者允许的能力低导致的。

    不允许别人做自己,喜欢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求别人。

    因为彼此觉得比较亲近,所以,缺乏界限感,最明显,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和子女。

    我们看到很多子女最后把父母当成仇人,多年不联系的,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大多是因为父母没有允许的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比较低。

    还有夫妻之间也一样。

    今天看了一篇实录,夫妻离婚,复婚,最后再次离婚,其中一个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都缺乏允许这种能力。

    互相看不惯对方,总都喜欢拉扯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去生活。

    女的说,她看到丈夫生活邋遢,不做家务就气愤,就开骂。

    丈夫看到妻子胡乱花钱就咒骂。

    两个人彼此觉得对方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都在努力的,想尽一切办法改正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生活。

    离婚复婚,再次生活后,彼此依然不具有允许这种能力,所以,吵架继续,最后离婚。

  • 允许是解决亲密关系的一种能力,一种捷径。

    很多恋人之间存在差异,例如,一个人爱吃辣,一个爱吃清淡;一个喜欢静,一个喜欢热闹;

    假如吃辣的,非要对方也跟着自己吃清淡,不吃就各种言语侮辱,羞辱,否定,嘲笑,矛盾必然滋生。

    假如吃辣的,每次吃饭时,专门给自己做一个辣菜,给对方做一个清淡的菜,你说矛盾还会有吗?

    尊重别人吃清淡,也允许别人吃的和自己不一样。

    我不吃辣,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饭堂吃一碗没有辣子的面的时候,我一个喜欢吃辣的同事看到后,

    瘪了瘪嘴,然后用极其嘲讽的语气说,一看你那碗饭就不香,不吃辣子,都不知道你如何吃的下去。

    她不允许我不吃辣,原因是她觉得吃辣香。

    而我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那个时候不知道这是不具备允许能力的一种表现,现在知道了。

    你说这种人,一旦和一个不吃辣的人一起生活,她会和谐才怪。

    我们经常说人无完人,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具有缺点,都不完美。

    亲密关系中的人也肯定都有缺点,假如一个人不具有允许这种能力,那可就苦了对方。

    做任何事情都会先看到对方的缺点,然后指责,打压,否定,咒骂,贬低,羞辱,各种看不惯。

    你想一下,你假如和这样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你会如何?

    他不允许你有缺点,但允许自己有缺点。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曾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过。

    还有,很多人一结婚,就不允许丈夫或者妻子和自己妈爸过多的来往。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男的不允许妻子回家看自己的父母。

    说结婚了,就应该以小家为主,不要还心里惦记自己的父母。

    我当时都震惊了,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个视频,一个母亲打电话说自己好久没有和儿子一起吃饭了,打电话约儿子回家一起吃饭。

    底下有一个评论说这个妈妈真多事,儿子都结婚了,周末要陪伴妻子,找儿子吃饭,会占用人家夫妻相处。

    很多人的意思是结婚了,就应该断亲。这也是不具有允许这种能力的一种外现。

    不具有允许这种能力,自己痛苦,别人也会痛苦。

    因为人和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必然,即便就是双胞胎也存在。

    还有每个人都有缺点,甚至一个人的优点换个环境和角度也会变成缺点。

    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永远不会因为孩子结婚就中断。

    允许自己内心舒畅,别人也会过得好,不允许自己内心会痛苦,别人也会过得痛苦。

  • 如何把自己看书学到的内容用在你的日常中呢?

    网上很久之前流传一句话,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为何我们依然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我也很疑惑,为何呢?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是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过的并不好,这是为什么?

    我发现了几个原因,今天有时间我来分享一下。

    第一,我们看的书即便很多,看过就忘记了,知识只是在我们的大脑匆匆的走了一遍,有的停留的时间长,有的停留的时间短而已;

    第二,看过没有思考的,道理和知识依然是作者的,而不是我们的,有的即便背诵过了,因为没有思考,你也只是一个知识的保存者,说的再通俗一点,你的大脑只是个仓库;

    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确实经历过,明白很多道理,但是到了自己要用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用,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生活的真正处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一种方式,那就是对于看过的书我必须做笔记,做了后,还要经常去回看,回看一方面是熟悉;

    一方面是思考,再次思考;

    思考后的内容我会写出来,与自己的生活做链接,意思是把你看的书中的精华放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去感悟,是实验,这样一操作,

    你会发现你在使用了,这是一条路径,最初只是文字的,意思只是停留在书面理论上,可是,因为经常做,无意识中就会延续到你自己的生活中。

    如此几次后,我发现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真的会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也在看很多实录的时候,我能很快知道故事中的谁,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导致了她的生活不如意的了。

    知道,明白,和用起来,之间差的是反复训练,成为肌肉记忆。

    举个例子,我们看有些运动员,他们对于如何做,肯定是几节课就明白了,明白了,你不一定能做,做了你不一定打比赛赢,

    你需要日复一日的去刻意训练,只有如此做,你才能在打比赛的时候,赢。

    孙颖莎说她几乎每天早上6.30开始训练,到晚上11.30,除了吃饭,几乎都在训练。光看她打乒乓球的动作,你多看几次就能看会,可是,你不一定会熟练运用,而且你去打比赛,你更不会赢。

  • 有一个作家,经常分享自己的日常,她的很多文章,还有微博,基本都围绕她的生活。

    给人的感觉就是记日记。

    我从她的文字看出她不具有允许,影响,述情,还有情绪管理的能力。

    她很自律,很优秀,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如此。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她那么自律,所以,她就和别人关系处的不是很好,她也滋生了很多气。

    述情的能力她很差。

    她文字功底了得,但在和人相处中不会述情,就是具有述情障碍,最喜欢用怼人的方式沟通交流。

    这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情绪管理能力也很不好,爱生气,一句不和气就来了。

    喜欢改变别人,无法做到影响别人,而改变相对于影响来说,最大的区别是改变别人,给人的感觉是否定,

    而影响则是肯定,是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做到的。

    但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她是个优秀的作家。

    她其实代表了很多学霸。学霸大多具有她的和人交往特征。

  • 作家舜壹讲过这么一句话:
    “婚姻生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分账单,一部分是滚床单。即一部分是分摊责任,一部分是分享快乐。”

    说的通俗易懂一些,就是一方面谈“钱”,一方面谈“性”。

    就是如果你找对象,你结婚选择伴侣,这两方面都要有。

    只有一项的,过不好。

    两项都不具有的,也过不好。

    “钱”是财务问题,包括家境,债务往来,消费习惯等,磨合不了的,是不适合结婚的。

    如果钱已谈妥,性不和谐,也要谨慎领证。

  • 昨天看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只猴子受了伤,它就给每个伙伴看自己的伤口,每看一次就扒一次,最后小猴子死了,死于伤口感染。

    有一只老猴子就感慨,说它啊,不是被伤口害死的,而是被它自己。

    所以,假如自己受伤害了,切记不要见到人就扒拉伤口出来给人看。

    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也是告诉我们,不要见人就给看伤口。

    有些伤,别人知道了,不但不会给予治疗,还会让你的伤口感染。

  • 允许一个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很多人做不到。

    你信不?

    我观察过生活中很多人,几乎都无法做到允许。

  • 允许是需要修炼一辈子的功课。

    如何修炼呢?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慢慢修炼自己去允许,已经已经发生,你也改变不了。

    心里即便如何不允许,它也已经发生了,不允许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找气受,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很多人,是很难做到允许,那种痛苦,那种无奈就是一种内耗。

    折磨的只能是自己,其他人感受不到。

    只能想办法把这种不允许的劲头,心力用在做好当下,改变未来上面。

    如果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你都无法做到允许,那么当下的事情,就更难做到允许了。

    所以,这真的需要我们好好的修炼。

  • 对于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我们不去判定它是对,是错。

    也不需要把它装到自己的内心,让它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存在。

    不要与此做任何抗争,完全臣服于它,因为它是宇宙,是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认可它很大,你很小。

    我们只努力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而去接纳自己改变不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