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讨会部分发言稿选录 4月18日上午,高安市作家协会邀请市内全国、江西省、宜春市作协会员及高安市作协骨干会员和上级主管部门市文联的领导近30人,在青荷琴筝艺术中心举办2025年文学创作研讨会。(消息来源《高安文艺》公众号) ![]() ![]() 下面是部分参会的文友发言稿或者会后的感想,推送以飨文友。 ![]() ![]() ![]() 新林抚育趁深春,杂蔓旁枝务去陈。 嫩叶风摇轻滴露,花开花落始修身。 ![]() 尊敬的市作协各位作家、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来自八景镇的文学爱好者吴琛妮。 清明谷雨润芳华,暮春初夏展新篇。在这”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节。能加入高安市作协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文学家园,与久仰的师长,文友畅谈交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兮”,久居兰室,而染其香!这一切都令我倍感欣喜。 都说文学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艺术。我们笔下的市井百态,那些平凡人物的悲欢,正是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永恒命题。作为一名初涉文坛的写作者,我的作品数量并不多。承蒙各位老师的厚爱与推荐,我的散文《戏韵高安》有幸刊登在《江西日报》文艺副刊,随后被多家媒体和微刊转载。这篇文章以高安采茶戏为主题,深情描绘了高安人民对这项传统艺术的挚爱,道出了每一位热爱家乡、热爱采茶戏的高安人的赤子情怀。文章发表后引发的反响令我深受感动,最难忘的是接到高安剧团一位退休的国家二级演员的电话。这位老艺术家在电话里与我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分享了他对高安采茶戏的深厚感情。这个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扎根生活沃土,要用心体察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情书写人民的所思所感。 这次创作经历让我明白,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不在于辞藻多么华丽,而在于能否传递真挚的情感,能否表达人民的心声。这将成为我今后创作道路上永远的追求。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以“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的谦卑姿态,扎根生活的沃土,在各位老师及同仁的帮助启迪下,用心捕捉生活中的小确幸小灵感,我愿以一颗赤子之心书写凡间微事,我愿在文字的田野上耕耘岁月,用文字唱响时代之音! 谢谢大家! ![]() 共赴文学盛宴,探寻创作新章 清明雨润,谷雨风柔,润泽出一片蓬勃芳华;暮春悄临,初夏渐至,铺展开一幅崭新画卷。在这桐花摇曳,燕鹤翱翔在天的美好时节里,4月18日上午9时,一场文学的盛会——由高安市作家协会精心主办的高安市2025年文学创作研讨会,于高安市青荷琴筝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踏入艺术中心,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琴筝之韵似乎还在空气中流转,与即将展开的文学研讨相得益彰,仿佛预示着这场研讨会将带来一场视听与思想的双重盛宴。高安市文学领域的中国作协、省作协会员前辈们纷纷应邀到场。其中有笔耕不辍的谢季、德艺双馨的徐光荣、才华横溢的胡三元等资深作家与诗人。他们凭借多年深厚的文学积累和卓越的创作成就,成为了高安文学界的中流砥柱,是高安当代文坛的开拓者与见证者。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却也赋予了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的作品犹如陈酿的美酒,经过时光的沉淀愈发香醇,在高安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活跃在传统文学、诗词领域、网络小说的文学骨干。 他们有的小有所成,正绽放着迷人的光芒;有的年轻且富有朝气,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梦想,在不同的文学领域积极探索,为高安文坛注入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这些文学艺术骨干,有的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有的则以磅礴的气势展现时代的宏大叙事。他们的存在让高安文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研讨会伊始,谢季前辈围绕自己的创作经历、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写作方面的心得展开发言。接着诗词协会会长胡三元目光坚定、声音沉稳地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艺术的底色也是哲学。”在他看来,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度思考与哲学表达。文学作品只有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灵魂深处的共鸣。他的观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与会人员的思考涟漪。 随后,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创作的关键在于多看多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能够拓宽视野,丰富词汇量,而不断的练习则能提升写作技巧,使文字更加流畅自然。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实践,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也有人强调要扎根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只有深入生活,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去感受世间的冷暖百态,才能写出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作品。 还有人提出作品要反映乡愁,折射出生活的本源。乡愁是一种深深的眷恋与牵挂,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乡愁,能够唤起人们对故乡的记忆,对生活本真的追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情感的共鸣。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易利安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感慨地说:“我觉得,写作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兴趣,因为热爱,我拿起了笔,并爱上了阅读。”写作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忙于奔波,而他却能坚守初心,将写作当作闲暇时的一种高雅生活方式。他先后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这些成果是他多年坚守的回报。更让他欣慰的是,家人从最初的反对逐渐转变为支持,这无疑是他创作道路上最大的福报。他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纯粹的创作者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 吴琛妮说,文学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艺术。我们笔下的市井百态,那些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正是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永恒命题。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扎根生活沃土,要用心体察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情书写人民的所思所感。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不在于辞藻多么华丽,而在于能否传递真挚的情感,能否表达人民的心声。 无独有偶。高安作协副主席、高安文苑的负责人龚剑在讲话中提到:文章要有深意、要言志、要多修改等。他指出,一篇好的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要有深刻的内涵,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表达作者的志向与追求。同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能够使文章更加精炼、准确、生动。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为在场的创作者们指明了方向。 文联主席刘德诚在讲话中充满激情地鼓励大家扎根高安经济和两千年文化传承的沃土,百花齐放,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地创造出好作品。高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孕育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作协主席熊晓原引经据典,说宋朝文豪著名的“三苏”中的苏澈,因为苏轼的“乌台诗案”受牵连,曾被贬高安任职七年。苏轼亦曾两度来高安探望其弟苏辙,留下了千古佳话。他希望大家能够充分挖掘高安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将高安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具有高安特色、能够代表高安形象的优秀作品。 这将成为每一位参会者今后创作道路上永远的追求。扎根脚下生活的沃土,用文字唱响时代之音。 整个研讨会过程中,参会者们时而专注聆听,时而奋笔记录,时而热烈讨论。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探讨中共同进步。 不知不觉,时针指向了12点一刻。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虽然研讨会落下了帷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不会就此消散。 高安市作协举办的这次创作研讨会,无疑点亮了创作的星芒。它是一场创作灵感的盛会,让每一位参会者都收获了满满的创意与启发;它也是一次创作思绪的激烈碰撞,打破了思维的局限,拓展了创作的视野。许多参会者表示,这次研讨会为他们开启了创作的新途,让他们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相信在这次研讨会的推动下,高安市的文学创作将会迎来更加繁荣的景象。作家们和文学爱好者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笔触,描绘高安的美丽画卷,书写时代的壮丽篇章。他们将继续扎根生活,深入挖掘高安的文化宝藏,用文学作品展现高安的独特魅力,让高安文学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 一场心灵的盛宴 今天,我有幸被邀请参加“高安市作协2025年文学创作研讨会”,对此我感到无比荣幸。于我,这是一场弥足珍贵的文学盛宴。 在这场盛会中,我得以聆听前辈作家、老师们如珠妙语,与众多文艺爱好者交流切磋,仿若在知识的长河中汲取甘霖,让我在文学的殿堂里,感受到了文字的神圣与美好,收获了满心的感动与启迪。 研讨会在艺术氛围浓郁的“青荷琴筝”艺术中心举办,由市作协负责人熊晓原主持。在会上,我见到了许多久闻大名的老师(作家),以前经常在书籍、报刊读到他们的作品,但却没有见过其人,今天一睹尊容,心里特别激动。 省作协会员、本土资深作家谢季老师首先发言,他讲了自己走上创作道路的经历,并感恩几位当年的重要引路人,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真正的好作品,应该“忧国忧民”,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并且应该反映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状况。 其后,几位资深的老师也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一致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广泛地阅读,才能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从灵感的捕捉到文字的雕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与乐趣。这些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仿佛为我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会议结束前,市文联主席刘德诚对研讨会举办表示祝贺,对市作协和全市文学创作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并鼓励与会人员要扎根火热生活,获取鲜活素材,用灵动的笔触书写高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为家乡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文学创作交流研讨会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写作知识,而且让我的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我深知,文学之路漫漫,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会带着这份热爱和收获,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 散会后,我们就在“青荷琴筝”艺术中心用餐。大家以茶代酒,举杯畅饮,高谈阔论,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而融洽,仿佛置身于王勃笔下“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盛景之中。 最后,非常感谢为这场盛会提供场地的“青荷琴筝”艺术中心负责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黉旻老师,感谢她的慷慨支持与无私奉献。 黄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雅、专业的艺术空间,更用她的热情和专业为研讨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这场盛会注入了独特的灵魂。我深深地向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 好文笔是阅读出来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作家, 亲爱的文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作为一名身处农村的草根文学发烧友,有幸忝列这次高安作协举办的活动,心情无比激动,作为高安作协的一员,深感一份责任和荣光。 请允许我向高安作协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高安作协给予我的认可和接纳,让我有机会在作协这个如沐春风的大家庭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加入高安作协,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深入学习,广泛交流,不断提升自我的难得学习机会。高安作协汇聚了众多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和才华横溢的同辈才俊。他们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前行的动力。我深知,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勉不辍,方能有所收获。通过近几年的写作实践,我始终执着地认为,好文笔是阅读出来的。记得2023年暑假期间,我在灰埠镇上偶遇了一位稚气未脱的单车少年,交谈得知他是从湖南衡阳一路骑行过来的。说真的,他的勇气和闯劲,确实让我在心里暗暗对他佩服起来。碰巧前几天我阅读到了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闯荡、漂泊,会让一个人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年轻,就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声符!肖复兴的这段文字好切合这位少年,我写《单车少年》这篇散文时,把这段话引用了进去。这篇散文先后被宜春日报·状元洲副刊及宜春广电报采用。这充分证明,广泛的阅读,锦上添花式的引用,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增辉添色。 去年秋旱少雨,我写了篇《邂逅一场秋雨》的散文。刚好我之前阅读了一本写苏东坡的传记读本,书里面有关于苏东坡为百姓祈雨写奇文的章节,写这篇散文时,我也引用了苏东坡求雨的相关文字,引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面对干旱,古人和今人的心情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这篇文章被《竹乡文艺》采用。这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海量的阅读,对平时的写作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文友们,感谢曾经的岁月里,高安文艺、高安文苑、吾的文化几家文学公众号对我文字的抬爱及编辑推送………感谢众多文友对我的倾情帮助和鼓励!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和各位老师、文友一道,尽情沐浴文学的光辉,怀揣文学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谢谢大家! ![]() 写作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兴趣,因为热爱,我拿起了笔,并愛上了阅读。写作融入了我的生活,在这个经济为主的社会里,我们相聚一堂,坚守着初心,依然把它当作闲暇时的一种高雅生活方式,我觉得此生无憾,尤其是写诗,是我的心动,先后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也算是多年来坚守的回报!当然家人也由反对变成了支持!这是我最大的福报。今天我感谢文联,作协的领导给我们相聚的机会,今后我将加倍努力,向各位前辈学习,写出更多质量过硬的作品,衷心祝愿高安的作家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感谢大家的聆听! ![]() 能参加今天这个会,不是我能写,而是因为我和大家一起申办了“高安文苑”这个公众号。我不会写文章,所以,这里与各位分享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我主要谈四个词:兴趣、阅读、写作和修改。 第一,兴趣。兴趣是热爱的动力,是对文字最长久的陪伴。 第二,阅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之一。打开合适的书才有益。我们的幸运是有很多书可以读,值得读;我们的不幸是因为有太多的书可以读,值得读:这让我们有了选择烦恼。卷帙浩繁,只有经过了时光扫描的书籍才是值得打开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那些经典承载着祖先的智慧直达时光的彼岸,显然是我们需要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经过无数读者的眼波飘洋过海来到我们的身边,显然也是我们应该阅读的。近代以来,凝结着先辈的呐喊、思考与憧憬的优秀作品,显然也是我们应该阅读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显然是我们应该阅读的。开卷有益,我觉得打开合适的书才有益。 第三,写作,这里的写作是动笔的意思。有人说,没有想好别动笔,我倒更愿提倡,没有想好也动笔,而且是每天坚持写,先不要管写了什么,用了什么结构,什么语言。正如说话,我们不是先懂了语法才开口的,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说,会说了才有说好的可能。所以,只管写,坚持写,别急着拿出去发表,别想着拿去换稿费,更别想着获取什么奖。写作让自己生活优渥的不多,沉沦写作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的更不在少数。写作最大的收获是愉悦自己,是救赎自己。“文学使人高贵”,高贵之处是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其他。 第四,修改,文章不厌千回改。修改就不能随意了,之所以要对之前的文章进行修改是因为我们有了更远的理想,最起码是想将眼前的这些文字使它看上去更想“文章”。如果说我们之前写作是连缀文字,那此时我们就应该咬文嚼字了。之前写作是用牛车拉姑娘,那修改后的文章就应该是用轿子将姑娘送到读者的面前。我觉得修改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主题。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是主题。刘震云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哲学家不一定是作家,但作家虽不一定是哲学家,但最起码是有思想的人。如果将思想比作盐,那么,哲学家给人们的是一包包的精盐,而文学家给人的是一碗碗的盐水,盐溶解在水中,喝起来显然比直接将盐往嘴里塞要有味道得多。文学作品将思想贯穿于故事之中,却不直接说教,它是润物细无声,它还讲究故事的曲折,优美的语言等,它肯定更吸引人;哲学著作也要用事例,但里面的事例可能是孤立的,最起码大多不能组成动人的故事。 2.结构。结构没有优劣之分,文无定法,我认为主要说的是结构。好的结构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为主题服务,使故事生动,能够吸引读者。有这三个作用的结构就是好的结构。 3.视角。写作视角可以影响结构。一个故事应该用哪个视角去讲述,是需要思考清楚的。 4.语言。写作的艺术必须是语言的艺术。写作是最简单的事,是因为将文字连缀起来就行;写作最痛苦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思考如何将语言文字组合使它们更有艺术。每个人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人工智能写作可以模仿人类写作,却无法超越优秀作家的一个方面。 谢谢各位。 ![]() |
|
来自: 120035948@q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