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东方春末的傍晚,隐约有了夏日黄昏的意思。虽然大杨树的树叶还是一片嫩绿,法桐的新叶还盖不住去年悬挂起来的树铃,但是最高气温已经在30度以上了,黄昏的时候阳光沉去,给街市剩下的就是不热、不刺眼的宜人和自由自在的舒展了,连白天含混的雾霾好像也随着阳光消失掉了。 下班的晚高峰已经到来,街道上的车辆行人骤然多了起来,而且长时间没有波峰通过的迹象,一直保持着车来人往的繁盛景象。 坐了一天了,下楼出去走走,人多人少都没有关系,汇入人流就汇入人流好了。汇入黄昏的人流,总是比白天很热的时候出来走路要好吧。 从北城路向南一拐,是电大街的最北的一段,这一段一向是商铺林立的买卖街。过去有长期作为集市、早市的底子,方圆很大的范围内的人们都有来此采购的习惯。 我以散步的心态慢慢地向南走。右手第一家是那个价格总是较高的水果摊,其底气来自这街头的位置,你嫌贵、他嫌贵总有过路的人不嫌贵,总有匆匆忙忙买了赶紧走的,不愿意向里去多问几家的。所以底气足,不讲价。门口还总是停着一辆装满了时令水果的车,意思是备货充分,种类繁多,要多少有多少,要什么有什么。 第二家,这里的第二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店铺的第二家,而是能给我留下印象的第二个摊位。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摊位,只有一个玻璃小柜,一把椅子。一个瘦瘦的老人坐在悬着“馄饨”两个字的白布的玻璃柜后面,荤素两种馅儿的都有,排列整齐的馄饨是老人下午在家里忙活了好长时间的成果。摆出来卖,不会很火,但是看样子每天都能卖个大概其。 第三个是卖菜的,这一家的特点是总把菜分成一把一捆铺排在地面上,摊开卖。买才的人目光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地看着,像下那种棋子巨大地国际象棋一样,行走在各种菜之间,低头弯腰拾起来一捆,走到坐在一端地老板那里。它接过菜去装塑料袋,同时注意听你扫码以后音响里放出来的到账提醒。 然后是卖馒头的,白馒头、黑馒头、开花馒头、肉馅儿包子、素馅儿包子堆成小山。卖馒头的偏偏是一个底气很足的壮汉,对于顾客怎么买甚至买什么都有他自己的建议。有的人开始不大愿意接受其颇有点强势的建议,但是经过他对价格和成色的解释又不得不在最后接受了他的方案。这是他的习惯,也成了这个馒头摊位的特点。 再向下走是总把一个平板小桌靠在便道栏杆上的豆制品摊位。摊位上有白色的豆腐,有烟熏色的豆干,还有暗白色的豆腐丝,其招牌是东北豆腐,特点是每一块豆腐上都有制作豆腐的时候就打上去的阴刻的商标。这里一块豆腐卖三块和整个市场上三块钱一斤的豆腐相比,价格是略高的。但是冲着不错的口感和这种制作上的特点,还是不愁卖,总是有些固定的顾客经常光顾。 接着向南走就很难再一一说得这么清楚了,因为进入了这条街的核心地段,店铺、地摊和推车卖的各色食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一家专门卖饼丝儿和豆芽菜、洋白菜的挨着一家专门卖肉类熟食的,一家新疆烤包子旁边是一辆卖卤煮蚕豆、花生豆以及竹筒粽子的三轮车,它们身后是灯光设计明亮诱人、店面宽大高敞的零食店;马路对面则是一溜卖菜的店铺,每一种菜都在门口摆列出来,价格都是一问一答,不插价签好像也不怎么影响销售。然后是牛奶酸奶、点心烧饼、烧鸡烤鸭、定州焖子手掰肠、九门牛羊肉熟食、快餐外卖,卖西红柿的一般都载着满满一车厢鲜红的果子,还有只卖黄瓜一种菜的人则是用一个筐装满塑料布裹着的黄瓜,顶花儿带刺儿的黄瓜…… 原来站立在工厂大院里的大杨树,现在工厂改成儿童游乐场以后,围墙消失,直接站到了这些商铺摊位买卖的身后。晚风里哗哗啦啦响的树叶其实一直在摇动,但是没有谁注意到它们高高在上的存在,没有谁能听到那样细细碎碎的声音。尽管大杨树和高天上夕阳落山以后的流云一起,为人们的买卖,尤其为坐下来喝啤酒吃烤串的人们提供了惬意的天幕。 庸常生活中的一般性景象日复一日的在这街面上演,春夏秋冬重循环重复,任何人任何时候好像随时都可以置身其间。不过这春末黄昏里的不冷不热还有蓬勃的意趣的情况,其实一年里也就只有这么几天。 电大街最北边的这一段路总长不过三四百米,走到这儿就基本走完了,从东门拐进大厅里的菜市场,再从南门出来就已经到了朝阳路上。 朝阳路北侧的饭馆很多,一家挨一家,除了小超市就是麻辣烫、面条、饺子之类专以某种饮食为招牌的小店。从外面往里看,桌椅板凳整洁有序,价格上墙,黄昏的时候在里面吃饭的,有两人三人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的,一个人吃着饭看着手机,一个人就着啤酒夹着菜,一个人在这城市的角落里获得的暂时性空间中度过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 饭店明亮安静,热闹的是几家水果蔬菜超市,喇叭声、吆喝声和开车骑车的人在门口驻足问价然后提着一袋袋东西走出来的熙熙攘攘之状,是这个时间的常态。满满一盒个头都很大的桑葚只要六块钱,难怪生意会这么好。 ![]() 走完了朝阳路意犹未尽,转过去走钟旺路。钟旺路的东段基本上都是统一格式的小门脸,小门脸中间有一块空地,有戏台,有赑屃驮碑,有庙宇遗址的标注,这是钟家庄作为一个村庄的绵延到今天的一点点痕迹。 钟旺路西段则利用停车场边的空地开成了美食广场。一溜饭馆,每一家的最大特色都是可以在门前摆出一片桌椅,人们可以在黄昏的清凉里坐在桌旁环顾四周慢慢饮食。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桌子上竖着的几瓶啤酒,更重要的是这个晚风轻轻吹拂着的环境。 终于可以在喧嚣的城市、停不下脚步的城市里找到这样一个可以伸着腿从容地坐着的位置。不违章,不妨碍他人,合理合法、天经地义,愿意坐多久就坐多久。这和那些在饭馆里只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只为了自己找个地方待一会儿的状态相比,明显增加了与环境相关的惬意享受成分。在这样的地方就餐的人,多少都有一种不言自明的环境诗意追寻者的意思。这是城市提供的方便和丰富之外,一点可贵的浪漫。 我个人的喜好一向都是纯粹的自然环境,有点时间就向郊外跑,向没有建筑、没有人的地方走。城市里的工作就只是工作,城市里的生活也只是从不驻足的匆匆而过。在即将退休,即将可以不必再每天回到城市里的时候,这个春末的黄昏里突然发现了一点点城市的、自己工作之地附近的城市的美好。 公园、超市、菜市场、饭馆、医院、银行、检车厂、交管所……所有生活中需要的,沿着街道走一走就都会一一遇到,缺什么、少什么都可以在下楼来散步的时候轻易获得满足。这是人们一方面嫌乱,一方面又离不开聚居状态的原因所在。 也许,真的应该是城市和自然两者都拥有,当下身在何处就享受何处的有益,体会当下的美,便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