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HR老大,有个业务骨干突然拍桌子:“不签终身合同,我立马带资源走人!”- 签?开了口子,以后人人效仿,制度崩盘,还怎么管公司?
同样的困局,大宋的朝堂上也发生过,当时的负责人朱胜非给出了满分答卷。在900多年前的南宋建炎三年,临安城笼罩在兵变的阴云中,苗傅、刘正彦叛乱。可没多久,苗、刘二人却改变了心意,愿意臣服朝廷。皇帝便下诏任命他俩为淮南制置使(守卫边境)。离京赴任前夜,叛军核心成员张逵(苗、刘的部下)突然提出要求——为苗、刘二人请赐免死铁券。这个要求或许由大哥指示,或者是他为大哥着想,但背后的逻辑都一样:叛乱者,可能遭报复-秋后算账。 苗、刘二人是叛乱过的。 ------------ 他俩可能遭报复-被处死。 有免死铁券,才能避免被处死。 ------------ 所以要免死铁卷。 当时负责安置的是朱胜非,张逵的要求直接到了他这里。如果拒绝,叛军可能翻脸-继续作乱; 如果答应,等于承认特权-后患无穷。 既不能让他们继续作乱,也不能留后患。 ------------ 所以拒绝不成!答案也不成!
该怎么办?张逵就坐在他面前,他的应对事关重大。 好在他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 ------------ 他回头就让秘书拿笔,当着张逵的面,命令手下: 详细考查以往事例,如法制造。
张逵一看,妥了。在人的常规逻辑里: 只有批准了的要求,才需要执行。 现在都执行了-命令如法制造。 ------------ 要求一定是批准了。
张逵满怀欣喜地回营复命,苗、刘二人才安心地动身赴任。 没过两天,朝堂上就有人质问朱胜非: 您签发的文书要颁给苗、刘二将铁券,这是朝廷非常的恩典,用在这件事上妥当吗?
反问就是:不妥! 在这位官员的逻辑中: 免死铁卷是大恩典,该奖给做出大贡献的人。 苗、刘二人属于作乱归降-不是大贡献。 ------------ 所以给他俩免死铁卷不合适。
这样想这样说没毛病,难道朱胜非就没有这点觉悟? 当然不是! ------------ 他让质问的人仔细看那个批文: 详细考查以往事例,如法制造。
然后问那个人: 你们有没有详细考查以往的事例?
回答: 没有事例可考察。
再问: 既然没有可以考察的,那怎么如法制造?
怎么制造都不知道,拿什么颁给他们?众大臣这才明白过来,都笑了。 本质上,朱胜非是给张逵玩了个文字游戏。 如法制造,造好了给你。 现在没“法”可参考-就造不出来。 ------------ 也就没有东西给你了。
你的要求我答应了,但东西造不出来也不能怨我。 武将出身的张逵(及背后的苗、刘二人),虽然会动脑子,但怎么能玩过朝堂里的这些人精? ------------ 朱胜非的对策的底层逻辑: 表面应允 → 设置程序障碍 → 利用制度空档 → 使诉求自然失效。 简单展示起来就是:Yes… but… “是的”、“对的”、“没问题!”——先接住情绪!“你要的我都懂”、“你的要求也能理解”…待到兑现时,再甩出规则!“但公司规定…”,“祖宗旧例”、“劳动法”、“董事会”…这些都是可以背锅的第三方。借用朱胜非的做法应是: 承诺研究合同模板 → 启动法务审查流程 → 发现无法律依据 → 合规性否决。 既争取了时间,又守住了原则底线,更避免直接冲突。 这种“程序性化解法"的核心在于: 将个人决策转化为制度裁决 → 使反对者无着力点 → 让问题在流程中自然沉淀。 真正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展现多么强硬的姿态,而在于懂得如何将矛盾引向规则构筑的缓冲带。 当各方都按程序行事时,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往往会像撞上棉花墙的拳头,在无声无息中消散所有力道。
硬刚不如挖坑,妥协不如演戏。 真正的问题处理高手,从不说“不”,只让对方自己说“算了”。----------- 训练逻辑思维,成为真正的问题处理高手!
|